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这个小故事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1个回答2024-01-26 08:11
为了为自己复仇鸣冤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物化”神话,即将精魂转变为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1] 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另外精卫填海完全不同与婆罗门轮回思想,印度轮回以因果业力为理论基础。精卫现象在先秦与古代神话中是很常见的一类,道家有个专有名字叫做物化,精卫填海完全不等同与轮回。[
精卫填海在中国童话哪册里?
1个回答2023-11-10 02:51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精卫填海故事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你为什么衔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地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它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矢志不渝的精神.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精卫.精卫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的精卫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1-22 23:35
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发一下历史资料。历史上可能有这个东西一看吧
精卫填海的传说中,精卫本是谁的女儿
1个回答2022-09-17 02:02
是炎帝的宠女。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有哪些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14:18
女娃,炎帝最小的女儿,后化作精卫,精卫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为精卫后住在发鸠山,形状和乌鸦相似,但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她的鸣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用嘴夹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
炎帝有一个叫女娃的女儿。炎帝经常不在家,女娃便独自一个人玩。不过,她内心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她时常梦见的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看日出。可是父亲总是忙于公事,不能带她去看大海。终于有一天,女娃瞒着父亲,独自一人驾着一艘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女娃还没有看到日出,海上就突然刮起了狂风,海浪像山一样把女娃的小船打翻。女娃掉入海中,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永远不来了。
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但他无法用阳光照耀女娃的尸体使她复活,伴随他的只有无尽的懊悔与追忆。女娃死后,她的魂灵化成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鸣叫。之后,人们把这鸟称为“精卫”。
精卫填海 你想对精卫说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23:49

思路:向精卫学习的角度出发。

想对精卫说:精卫,你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我,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

上古神话传说里,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溺水而亡,化作精卫鸟;另一说,女娃是上古的一个部落,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后化作精卫。



扩展资料: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有哪些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7:52
精卫到海边玩 让海水淹死了 就开始添海了
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1-18 11:16
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 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

“精卫填海”神话源远流长,对其内涵的解读众说纷纭。
对于“精卫填海”神话的解析,如袁珂认为精卫填海“表现了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4] 此类解释与长期影响中国的神话研究的马克思对于神话的解释有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们往往强调其精神价值,认为古人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认
女娃
识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段来描述史事而创造出神话,并且把“精卫填海”用“执著”、“矢志不渝”的主旨关键词解说为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颂了“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或者阐释为对精卫悲壮与坚强的神话表达。
此外,倪浓水从叙事学角度将其解读为“南北方文化斗争”的一个寓言和象征,“认为它是当时南北历史文化和政治对抗的一种隐喻性神话叙事”。
田兆元通过“东”与“山”要素分析认为“炎帝神农氏的东进失败是败在蚩尤氏手下,就相当一次溺水,化为精卫鸟表达炎帝部落失败后还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达一种复仇对抗的情绪”。
段玉明则认为“精卫填海”或是一个关于太阳的神话,叙述了一段太阳沉没的故事。女娃是太阳的象征,也是商的象征,它的沉没隐喻了商的覆灭。精卫努力的不过是要恢复一种旧有的太阳秩序,而其蕴涵的则是一种商人的复国愿望。

范正生根据“精卫填海”神话暗含的历史信息,认为“精卫填海”是部族婚姻历史事实的产物,是炎帝部落集团与少昊部落集团帝俊时代王子婚姻的真实反映,它实际描写了炎帝公主女娃嫁与帝俊部落王子后思亲的伤悲意绪,是对女性婚姻及命运悲剧的形象写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亲”史事的反映。
王红旗认为在距现代7400年海平面上升达到最高点,“海岸线西进到今日太行山脚的京广铁路线一带,此后海平面逐渐回落,海岸线也随之东退。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对上述沧海桑田变化的古老记忆。”
迄今为止,较为明晰解读“精卫填海”神话母题的,应推台湾神话学者杜而未。运用泛月亮神话理论,杜氏认为“精卫填海”是关于月
昼化为禽,夜化为少女
亮盈缩母题的神话。杜氏的解读多系附会,观点虽新,却难服人。
另外有一学派,高朋,李静,孙蔚青等人则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对“精卫填海”神话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分析“精卫填海”神话展示的是远古母系社会时期的鸟图腾信仰,诠释当时氏族制度下女性地位的高低,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某种民族精神。“精卫填海”神话展现出女性主义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是对以往“大团圆结局”神话的一种颠覆。
通过神话文本的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多元的视角。“精卫填海”神话是远古人类留下的史事记录,由于距今太远,对其解说见仁见智。
三年级下册成语填空
1个回答2024-03-11 04:37
冉冉升起艳阳高照炊烟袅袅晚风轻拂鹤立鸡群羊肠小道鸦雀无声虎头蛇尾载歌载舞
精卫填海的读音
1个回答2024-01-23 01:42

精卫填海的读音是jīng wèi tián hǎi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神话解析

“精卫填海”神话源远流长,对其内涵的解读众说纷纭。

对于“精卫填海”神话的解析,如袁珂认为精卫填海“表现了遭受自然灾害的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  此类解释与长期影响中国的神话研究的马克思对于神话的解释有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们往往强调其精神价值,认为古人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段来描述史事而创造出神话,并且把“精卫填海”用“执著”、“矢志不渝”的主旨关键词解说为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颂了“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或者阐释为对精卫悲壮与坚强的神话表达。

填海故事

《山海经·北山经》传说: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