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

曾侯乙是什么人物
1个回答2024-02-12 18:18

曾侯乙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敬毁丛,姬姓,氏南宫名乙。

曾侯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此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曾侯乙能被后世知晓并引起考古学者不断考证其身份的原因是亮樱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被发现,以及在墓中沉埋了两千四百余年的大型国宝编钟的面世,震惊了世人,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将这些编钟叫做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

扩展资料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

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余正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谭维四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

据他介绍,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

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曾侯乙墓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

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曾侯乙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4个回答2022-05-27 18:00

具体由来不知道,不过其墓中所出土青铜器上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这几个字(篆书)。

曾侯乙编钟之声有感
1个回答2024-03-08 10:15
我不经常听音乐。

在这个下雨的夜晚,突然想听听音乐,和着窗外的雨声。

之前在博物馆的时候见过编钟和编磬,听过它们的声音,但从没有真的静下来听一听一首曲。

曾侯乙编钟-屈原问渡,竹枝词,幽兰等等。我不太懂音乐,也不经常听音乐,但是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编钟的声音很美,说不出来的那种美——听着它的声音,似曾相识却又不同,就好像大自然的某种声音一样,像雨声,像石头的撞击声。它让我想到了山和水,想到大自然的一些东西,想到历史,想到一些壮阔的雄浑的东西。就连欢乐的节奏感觉也是沉重的乐,与那些年少轻盈未知世事的欢乐不同,一种好像经历过世事磨难之后拥有的欢乐。听着这些音乐,它让我觉得世界很大,它让我听到悲伤痛苦以及幸福。

其实无论是编钟还是编磬,他们都是礼乐的一种。所以会给人一种比较沉重比较严肃的感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里面听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更难以明说的东西。它能让人从中获得一种治愈的力量,像一个老者在与你娓娓诉说他这坎坷不平的一生,同时又告诉你这些苦难都是值得的,幸福终会到来。
什么是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5-09 05:50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惊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不已。楚音韶乐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曾侯乙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磐铭文、磐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64件编钟(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钟除外),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

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是秦汉时代,更不是来自古希腊传人的舶来品),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声音阶、5个8度音、12个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因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人们对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什么是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2-10-26 01:45
青铜文物 乐器又是礼器 网上一查就查到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3-11-13 08:56
摘自《国家宝藏》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全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先秦钟的外形特征是合瓦形,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曾侯乙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2-17 03:14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种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春秋战国编钟气势恢宏,后世多有仿制。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当时出土的六件春秋时期宋成钟铸造了一组编钟,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蟠虺纹,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后因战事,这套钟散落民间,至今可知有十余件流传于国内外,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都有收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曾从废铜中挑选出一件宋代小钟,钟钮明显是后续的,乃“大晟”编钟之钮,此钟则可能是制假之人拼凑而成的一件伪器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2-28 04:44
摘自《国家宝藏》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全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先秦钟的外形特征是合瓦形,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曾侯乙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介绍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2-29 06:01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
1个回答2024-03-04 04:24


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共计65件。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藏于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