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咏怀宋邵雍

山村咏怀 宋 · 邵雍拼音版
1个回答2024-01-23 05:23

《山村咏怀》宋·邵雍拼音版内容是:

一、拼音版原文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三、注释

1、去:指距离。

2、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3、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四、赏析

1、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3、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北宋神人邵雍介绍
1个回答2024-04-10 04:43
  邵雍(1011年-1077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河北涿州人,后居洛阳,对易经极有研究,朱熹将其同「北宋五子」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关于他的奇事流传不少。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北宋神人邵雍介绍,希望你喜欢。
  北宋神人邵雍
  某年春天的一天,邵雍到洛河桥头摆了卦摊。临近中午,一位老农过来 问道 :早上出门时,总觉着要有事,这不,菜卖完了就急急忙忙往回赶,您给算算是吉是凶?邵雍让他抽个字,老农弯腰拿了一个递给邵雍说:我大字不识,还是请先生明示吧。邵雍一看是一个“筷”字,便抬头对老农说:恭喜恭喜,您今日中午必有口福,快快回家吧,晚了就赶不上了。老农听完,自言自语地说:只求平安无事就行,哪敢奢望什么好事哟。说完便走了。老农回到家,他的外甥见他就说:我已等两个时辰了,见你不回准备走了,今日是我爹的六十大寿请你去喝酒。老农换了件干净衣服,高兴地赴宴去了。

  自老农离开半个时辰,此时午时已过,邵雍正要收拾卦摊回家休息,走南边车上跳下一个人来说:请先生留步,早听说先生神机妙算,有意请您看看命运如何,今日巧遇,望先生垂教。邵雍让其抽个纸卷,此人捡了一个拆开一看是个“筷”字,望着邵雍心里七上八下。邵雍慢慢地说:从这个‘筷’字来看,乃不吉之兆,你今日必遭水淋之灾,望处处小心。此人看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便连个谢字未说就上车回家了。一路上快马如飞,直到家门 口才 长出一口气,心说:都到家了也没见着一个水珠,可见邵氏一派胡言。话音刚落,却被一盆脏水浇了个正着。原来是老婆不知他回家,将一锅涮锅水随意泼出,让匆忙赶来的丈夫碰巧遇上。

  当 天下 午,邵雍刚走到桥头,就见一人在那儿等候。等邵雍坐稳,那人瓮声瓮气地说:老先生,给我看看今天的运气。邵雍让其抽取一个纸卷,那人不假思索地拿起一个递给邵雍。邵雍一看仍然是一个“筷”字,不禁惊叹:不妙!那人便催他快说,邵雍说:从这个“筷”字上看,你今天将有关笼之灾,你性情暴躁,不免要招灾惹祸,望谨慎行事。那人说:我呆在家里不出门,看还会不会招灾惹祸。说完,扬长而去。那人回到家中,蒙上被子就睡,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不料,被一位妇女骂醒,原来是他家的猪糟踏了那妇人的菜园子。他火冒三丈,冲出亮袭去与之对骂,因笨嘴拙舌被对方骂急了,伸手就是一拳。那女人本来就有病,一拳下去,便倒地没气了。不到一个时辰,来了几个衙役便把他抓走关进了大牢。

  熙宁十年樱租的夏天,邵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马光等人闲谈,忽然笑着说:“我要观看万物轮回去了。”程颐担心地说:“先生的病他人爱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 办法 调养调养。”邵雍却坦然地说:“调养也没用啊。”

  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厉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和程颐、程颢等几位朋友天天来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边。邵雍虽然四肢不能动弹,头脑却十分清楚,谁来了就和谁谈这谈那的,讲起学问来滔滔滔不绝。

  有一回程颐来看望邵雍。临走时邵雍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程颐不免有些心酸,问邵雍道:“先生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邵雍说:“要使面前的道路宽阔一些,路窄了连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颐点头称是。

  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经奄奄一息了。亲戚朋友们都赶来,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二程兄弟和司马光、吕公着等人聚在外屋商量着如何办丧事,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难以定夺。躺在里屋的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儿子伯温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有三个要求,一定要满足我。”伯温哭着说:“您就讲吧。”邵雍断断续续地说:“第一,我死后不能把我埋在洛阳,要葬在伊川先敬颂兄人茔地。每二,墓志铭要由程颢程伯来写。第三,不要陪葬任何东西,头枕辘轳头,身穿粗布黑衣,衣服要抹上油。入殓时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来,让她看着。”说完,等伯温一一点头答应,邵雍便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

  家人和朋友们按照邵雍的遗嘱,入殓的时候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了来,让她看着给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后装进棺材,枕上辘轳头,又让小秃闺女看了看里面随葬什么东西,才钉好棺盖,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两边站着许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哭天抹泪,不住地念叨着邵先生的种种好处。

  棺椁由八个棒小伙抬着,起初他们觉着重得很,肩膀压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别慢。可是出去十来里地以后,越往前走越轻巧,抬着一点也不费劲,觉着很奇怪。到后来,人们发现遇到上坡的时候,里边“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前往后,下坡的时候,里边也“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后往前。有人害怕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啥在响?”一个人说:“象是那辘轳头在来回滚动。”

  那辘轳头怎么会滚动?老人们说,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没人了,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

  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秃闺女嫁人了,生了儿子,儿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孙子。她的这个孙子长大以后不成器,专干那些偷棺劫墓的勾当。有一天,和别人嘀咕着要去偷邵雍的坟墓,恰巧被小秃闺女听见了,赶忙阻拦说:“你们可别去,邵先生入殓的时候,我看得清楚,里面什么东西也没装,衣裳也不是好的,还抹了油。”孙子问:“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的。”这样,邵雍的坟墓便没有遭劫。

  原来,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秃闺女的孙子是个偷棺劫墓之人。

  这些奇事在精通易经的邵雍来说,算不得什么,他的一些预言,流传很广,并很灵验。无神论学者去研究他,至今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
  北宋理学家邵雍逝世
  邵雍(1011年-1077年7月27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雍对易经极有研究(雍继承并发扬了陈抟的“周易先天图说”)。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1975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

  雍,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百源(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后,人称雍为“百源先生”。

  雍青年时期即有好学之名,《宋史》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雍后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吕公著等交游甚密。邵雍与二程、周敦颐、张载,合称为“北宋五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如何评价北宋理学家邵雍?
1个回答2024-06-10 00:48

《宋史》评价: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程颐:“(邵雍)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不事表襮,不设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汗,清明洞彻中外……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于人。”

朱熹:“程、邵之学固不同,然二程所以推尊康节者至矣。盖信其道而不惑,不杂异端,班如温公、横渠之间。”

山村咏怀作者名字的读音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7 19:09

山村咏怀作者:邵雍(Shào Yōng)。

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城西北苏门山,刻苦为学。出游河、汾、淮、汉,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山村咏怀》故事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

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山村咏怀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4-03-06 17:27
山村咏怀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几年级学的
1个回答2024-06-04 08:50
是小学一年唯历级学的,山村咏怀是型山段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卜誉
《山村咏怀》是什么诗
1个回答2024-02-18 12:18

乍看似五言绝句,很有韵味的数字诗!

也有传说是一首藏头诗,现在只传播着“一去二三里”的诗句,并没发现有下面诗成的信流传。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封 在 老 年 程 台 中 季 月 中 中(抬) 十 十(坐) 月 岁 月 草 开

书 外 家 没 水 龙 也 来 初 二 午  头      老 家  在     十 孩 立 发 能

信 面 中 见 隔 口 有 往 五 老 眠  不      母 父  牙     五 儿 冬 芽 有

奉 身 多 你 山 有 人 书 端 盼 梦  见      常 心  床     讲 想 寒 春 几

夫 体 康 回 海 客 在 信 阳 你 见  在      叨 不  常     月 他 又 又 日

男 安 泰 还 路 船 外 传 节 还 你  哪      念 安  思     圆 父 寒 到 鲜


山中山村,咏怀这首诗?
1个回答2024-02-27 03:26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是一首什么诗?
1个回答2024-02-04 15:49
山村咏怀也叫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作者 邵康节
山村咏怀几个版本
1个回答2024-03-05 17:01
山村咏怀5个版本,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诗人、易学家、教育家。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自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历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其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先天学的学说被后人演化为预测学。
此次小编选取的宋诗《山村咏怀》便是为其所作。阳春三月,诗人去共城游玩,望见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而感到心情闲适,进而对生活充满欢愉,故写下此诗。此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诸多学者对此诗给与了高度赞誉。现代作家金波在《金波论儿童诗》称赞:‘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也指出该诗‘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在《履痕乡梦共诗情》中提到,‘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此外,小编还选取了五个英译文,译者分别为许景城、赵彦春、孙太、秦大川、桑秋波。所选译本,按收集获取时间先后排序,以飨读者,可供课堂教学及相关学术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说,原诗歌几乎只有一个过程(process)“去”,那么这个“去” 是译本1 的一眼望去(行为过程),还是译本2,3,4的一口气走了三四里(物质过程)?这里需要联系当时情景语境(situation context留个各位读者调查补充),以及上下文语境(co-text):后面说的“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小编认为视角选择上“烟村”、“亭台”都是远镜头(否则不可能四五、六七),这与我们赏画的认知经验是一致的。诗歌最后的“八九十枝花”却是从远镜头切换到近视距,具体着落到“花”的视点。通篇体现了作者视野、视距、视角、视点等变化。小编推荐大家参阅 “空间语言的要素及其对诗词风格的作用”(作者邵军航教授)。第二个问题关于增译,语篇添加译者主观发挥的物质过程是否合理?比如有的译本均增译了I pass,I came across。原诗歌里却是如蒙太奇一般的静态画面切换,留下空白让读者体会,有的诗歌把这这个过程的“白”填“实”,是否合理?欢迎大家在留言处提供您的真知灼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