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

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和解释,用赴汤蹈火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2 12:37
故事典故:《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读《赴汤蹈火》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1-20 20:28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关于主人公有争议,因为的确存在两种说法,不过可以这样理解:“赴汤蹈火”一词最早由嵇康使用,但此词是从“赴汤火”一典故发展而来,而“赴汤火”一词的确与晁错有关。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晁错,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原本是个学者,汉文帝时官为太常掌故。任职期间,他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并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因而升为博士,再调为太子家令。他以见识才学深得太子的庞信,太子身边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赴汤蹈火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20:24

 西汉时,晃错曾是太子刘启的老师。刘启即位后,升任晃错为史大夫。由于汉景帝非常尊重晃错,对晃错的话是言听计从。晃错主张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使许多诸侯怀恨在心。其中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把矛头直接对准晃错。景帝为了缓和危局,竟把晃错处死了。晃错曾说:对能打胜仗和坚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对攻破敌阵的人要奖励。这样将士才能奔赴汤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这个成语比喻奋不顾身,不畏艰险。

赴汤蹈火对应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7 06:50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sǐ[释义]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语出]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途)十有三。”[辨形]  生;不能写作“声”。[近义]   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反义]   贪生怕死 [用法]  多含褒义。用来赞扬人为某种事业而英勇无畏;置生死于度外的行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  联合式。[辨析]  ~和“赴汤蹈火”;都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的经历。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表示决心和心愿。[例句]   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曾~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征战。
赴汤蹈火?
1个回答2023-05-28 21:19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赴汤蹈火 讲的什么
1个回答2024-02-13 00:26
西汉时,晃错曾是太子刘启的老师。刘启即位后,升任晃错为史大夫。由于汉景帝非常尊重晃错,对晃错的话是言听计从。晃错主张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使许多诸侯怀恨在心。其中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把矛头直接对准晃错。景帝为了缓和危局,竟把晃错处死了。晃错曾说:对能打胜仗和坚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对攻破敌阵的人要奖励。这样将士才能奔赴汤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这个成语比喻奋不顾身,不畏艰险。
读《赴汤蹈火》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28 04:07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关于主人公有争议,因为的确存在两种说法,不过可以这样理解:“赴汤蹈火”一词最早由嵇康使用,但此词是从“赴汤火”一典故发展而来,而“赴汤火”一词的确与晁错有关。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晁错,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原本是个学者,汉文帝时官为太常掌故。任职期间,他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并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因而升为博士,再调为太子家令。他以见识才学深得太子的庞信,太子身边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赴汤蹈火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3-15 07:04

赴汤蹈火意思是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赴汤蹈火 [ fù tāng dǎo huǒ ]

释义: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译文:用桀欺骗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近义词:

粉身碎骨

【拼音】[ fěn shēn suì gǔ ]

【解释】指死亡(有强 调的意味):为革命~也心甘。敌人胆敢来进攻,定叫他~。

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译文:臣愚劣肮脏,才貌疵下,通过接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毁自己粉身碎骨,以报答陛下恩德。

赴汤蹈火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3 07:28
赴汤蹈火是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自:《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示例: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赴汤蹈火》的主要人物?
1个回答2024-05-08 23:19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