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刈草的孩子原文

艾青诗选刈草的孩子人物评价?
1个回答2024-01-31 05:34

小小的孩子,从小就承担劳动的重负,夕阳西下了还没回家。诗人进一步告诉我们,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那个黑暗时代、不合理制度的憎恶之情。

艾青对刈草的孩子有怎样的情感
1个回答2024-01-27 19:32

艾青对刈草的孩子的情感是:

小小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他没能去上学,没有在爹妈身边撒娇,从小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都夕阳西下了,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割草。他是多么辛苦!

由此,诗人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

艾青诗选刈草的孩子意象
1个回答2023-11-27 05:06

艾青诗选刈草的孩子意象:

1、诗中的孩子独自一人,在草地上忙碌着,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独。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依然坚韧不拔,继续他的工作。这意象展示了在困难和孤独中坚持的力量。

2、孩子割草的动作和满是草的草地,都展示了生活中的艰辛。诗人在这里用草来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孩子割草的动作则代表了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的努力和坚持。

3、夕阳西下,孩子还没有回家,他仍然在努力地割草。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劳动的热爱,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深热爱。

4、艾青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首诗,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代生活的困苦和不公,以及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的对孩子们的忽视和压迫。他通过描绘孩子割草的情景,唤起读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注。

5、艾青通过“我是刈草的孩子”这句名言,将自己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他以笔杆代替镰刀,用文字割裂心中的草丛,将内心的思绪倾诉于纸上。这句名言既是他诗歌创作的宣言,也是他与诗歌共命运的象征。

艾青简介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他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画家。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艾青毕业于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4年发表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他先后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中国作家协会等组织,在1985年获得了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诗选中刈草的孩子所表达的意象有哪些?
1个回答2023-11-25 00:56

艾青诗选中《刈草的孩子》所表达的意象是,小小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他没能去上学,他没有在爹妈身边撒娇,从小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都夕阳西下了,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割草。他是多么辛苦!由此,诗人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从孩子割草这件小事中,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诗人内心的愤慨!
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读《刈草的孩子》
1个回答2024-03-19 16:37
惆怅 悲伤 孤寂 读出惆怅的感觉应该差不多
刈草的孩子主旨?
1个回答2024-01-30 14:56

《刈草的孩子》出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诗人的意图及主旨是:小小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他没能去上学,他没有在爹妈身边撒娇,从小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都夕阳西下了,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割草。他是多么辛苦!由此,诗人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从孩子割草这件小事中,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诗人内心的愤慨!

刈草的孩子主旨
1个回答2024-02-11 04:59
《刈草的孩子》出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
诗人的意图及主旨是:小小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他没能去上学,他没有在爹妈身边撒娇,从小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都夕阳西下了,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割草。他是多么辛苦!由此,诗人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从孩子割草这件小事中,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诗人内心的愤慨!
刈草的孩子主旨?
1个回答2024-02-08 18:38

《刈草的孩子》出自《艾青诗选》,作者是艾青。诗人的意图及主旨是:小小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他没能去上学,他没有在爹妈身边撒娇,从小就承担起劳动的重负。都夕阳西下了,他还没有回家,还在割草。他是多么辛苦!由此,诗人进一步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困苦生活,多么不公平,多么不人道!从孩子割草这件小事中,引起了诗人的联想和诗人内心的愤慨!

刈草的孩子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2-14 21:50

只选取了孩子割草的一个画面,而没有冗繁地写其他,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技巧。“削尽冗繁留清瘦”(郑板桥语)是很重要的技巧要求,也是一种美学要求。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诗人在构思这首诗的时候,从选材到剪裁,在脑子中已经进行了加工,写什么不写什么,已经在脑中过滤。这个加工过程虽然别人看不见,不得而知,但这是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没有这个加工过程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是和诗人的生活经验,以及诗人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的。高明的诗人加工出来的是精品,不高明的当然就可能是次品了。《刈草的孩子》这样选材和剪裁,正说明了诗人的高明。

<<观刈麦>>选自哪里?
4个回答2022-11-27 23:34
白居易的《白氏文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