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9 17:26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陵衡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些词语注释

天长地久;长、久: 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 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 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

外其身: 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邪(ye): 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延伸阅读 1]王粥《道德经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轮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尺桐做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日能成其私也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4 12:54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占位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占位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占位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占位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给我解释一下道德经的第五十章的学习感悟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9 01:22
解释一下学习感悟,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对待生活以及对待各种情况突发的一个反应能力所以说多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
骆驼祥子第七章感悟
1个回答2024-05-22 17:54
《骆驼祥子》第七章片段有感
片段: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别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先洗洗,上点药,再说别的。”曹先生看着自己的手说,太太正给慢慢的往上缠纱布。
“先洗洗!”高妈也又想起话来。“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先别倒打一瓦!”
祥子还不动。“不用洗,一会儿就好!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碎了车,没脸再……”他的话不够帮助说完全了他的意思,可是他的感情已经发泄净尽,只差着放声哭了。辞事,让工钱,在祥子看就差不多等于自杀。可是责任,脸面,在这时候似乎比命更重要,因为摔的不是别人,而是曹先生。
感想:
这个片段发生在祥子拉车送曹先生回家,碰到石头上,人仰马翻的情况后。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极负责任,即使丢掉工作也要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我们也要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损害,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就要多加留意。关于祥子的这件事,祥子并非本意,是他的马虎大意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细心的人。
如果我们做了错事,就要向祥子一样敢于承担责任。即使与同伴一起做了错事,也不要推卸责任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21 01:25
第八章表面说的是水和行善,实际说的是道。
道德经包括什么三十七章
1个回答2024-03-26 00:14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下: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二、翻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三、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四、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骆驼祥子》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悟100
1个回答2024-05-30 16:11
《骆驼祥子》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道德经】第五章——笔记感悟
1个回答2023-11-12 01:5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翻译: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理解:这句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主要在后一句。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前对他百般拥戴,祭祀后就将它扔掉或烧掉,任人践踏。

乍的看起来说,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是在糟践人,用得着的时候就热情,用不着就丢弃。实则只是将刍狗打作一个比喻,就普普通通的比喻,将万物都当做是一样的,用来表明众生平等的思想。

那么如何体现众生平等呢,顺应天道,顺应背后的那个规律,随后适当放手不管,给人足够的自由,任其发展

再者,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平等 。对于不平等的事情,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会有些疙瘩。拿我家来说,我便觉得极度的不公平,爸爸是厨师,而叔叔当年是考上大学的,这就导致若干年之后两人收入上的悬殊,可经过我这么多年的发现,发觉爷爷自己本身就是偏心的,并未做到平等,他喜欢叔叔,觉得叔叔有出息,于是家里每年种的苹果、核桃,他会打电话问要不要,而爸爸也在外地,爷爷从未问过。两人都回家后,爷爷也只是一味的埋怨爸爸懒,可叔叔呢,又何尝不懒呢,对于叔叔的教育却是给他提建议,对于爸爸呢,就开门见山的教育。

我很不喜欢这一点,就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到相对公平
中华德育故事第七章
1个回答2022-09-25 13:52
中华德育故事是1—10部,不是按照章节的,1—10部里面有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