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听力
1个回答2022-05-13 14:12
不是有配套磁带吗?
八上必背课文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19 02:14

八上必背课文有《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

1、《三峡》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全文分为四段,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第一段写山,形象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第二段写水,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通过渔歌的描写,让人体会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2、《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时的一个生活片段,文中对月夜景色的描绘十分美妙。

本文不仅展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传达出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百多里奇异瑰丽的山水,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个字。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必修五第三单元课文翻译
1个回答2022-07-26 12:39
最新版的是3008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你为这课定下了什么学习目标
1个回答2024-01-22 09:34
要想战胜危险首先要战胜害怕危险的心理。是啊,人最怕的是没有勇气。只要勇敢地去面对,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困难的事,如果你不勇敢去面对,而在无端扩大他的困难程度,那么往往贻误战机,丧失锐气,最后越来越做不好。

所以碰到困难一定要勇敢面对,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那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我们必须具备不怕危险的、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不要老是想者危险有多大,因为危险再大,也大不过人心!



事实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习题3也回答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要啊,开卷有益嘛。只要不是内容不健康的书,哪里分什么男女啊。

人家说的是“男孩子必读”,也没说女孩子不能读啊。我认为《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好书应该人人都读。

读书之前不要有那么多顾虑,只要是公认的好书,尽管读就是了。如果这本书不适合你,那么真正会读书的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应该会意识到。

禁止抄袭!

请选我为最佳答案吧!
新课标英语高中 英语 必背 课文
2个回答2022-04-29 20:40
没有用背的
除非老师处罚
初一必背英语课文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18 20:00
初一必背英语课文有第三课的第一篇和第四课的第七篇。根据官方给的资料,初一学英语所学的知识不多只有少量的几篇语法课文需要背诵其他的并不需要。
怎样背书背得快必须一分钟背一篇课文
1个回答2024-03-11 09:46
背书首先不要急 越急越背不进的 要对自己有信心
然后不管书有多么枯燥 也要当成乐趣一样 不要死记 理解最重要了
晚上和清晨背书最好 晚上虽然累 你也要坚持看、记 越多越好 躺在床上还要闭着眼睛把背过的想一遍 不熟也没关系 因为人脑很奇特 睡梦中也会自己工作 自己整理!
清晨脑子最清醒了 这时再把书拿出来看看 会惊奇地发现昨晚那些怎么背都背不通的东西居然能连贯了
这是临阵磨枪法 若你想长时间记着 就要经常看看 每次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例如从每天一遍到几天一遍再到每周一遍 因为人是有遗忘规律的)
只背一下不巩固的话对长期来说是没有用的
采用“蚕食法”记忆.
先背一段
把这一段的句子标上序号,先背第一句,然后背熟第二句,再把1-2句连起来背一遍.然后背第三句,再把1-3句连起来背一遍.依次类推,直到背完这段.
按同样的方法背完第二段.再把一二段连起来背……依次类推,直到背完全文.在从头至尾背一遍.这样就肯定会啦!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老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二.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原文提炼成一个提纲,边看提纲,边复习背诵,这样记忆和熟练程度就会更加明显.三.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求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带音标的文件
1个回答2022-08-03 15:37
顺便也给我一份吧
悲惨世界 美绘典藏版 新版课课标指定必读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5-07 13:19
总有一些打着“名著”旗号的大部头摆在书店的架子上增添我们的精神压力以及物质压力。为自己打气好久扑进书海,有很多抱了极大的渴望与幻想去读,读罢却失望与希......
河中石兽是必背课文吗?
1个回答2024-02-18 11:20

《河中石兽》不是必背课文,原文不需要背诵。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朝代】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清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