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故事

阮咸与阮籍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1-28 11:57
阮籍和阮咸,两人同为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咸,西晋时期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字仲容。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生平放浪不羁;阮咸也是著名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阮籍的代表作是?
1个回答2022-10-28 13:52
《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故事,要个数多的
1个回答2024-02-07 05:43
1.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
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2.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3.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4.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5.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6.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 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7.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8.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世说新语有关阮籍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12:14
世说新语有关阮籍的故事
【其一】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白话】掌管大汉京师上林苑屯兵的步兵校尉出缺,阮籍是候选人之一。当他听说兵营的大厨那儿存着几百斛酒,酒虫子马上就给钩了出来,于是赶紧打点门路,请求调任步兵校尉。
【其二】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白话】有次,阮籍的嫂嫂回娘家,阮籍便去探望、话别。朋友们认为他不遵循“叔嫂不通”的礼教。阮籍不以为然:“礼法难道是为我等而设的吗?”
【其三】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白话】阮籍邻家主妇是个美人儿,靠卖酒为生。阮籍喜见美女,于是经常与好友安丰侯王戎到主妇那儿买酒并就地开喝。喝醉后就睡在主妇身旁。人家老公起了疑心,便潜伏侦察。结果发现他们除了喝酒也没什么不轨行为。
和阮籍有关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18:37
  漏脯充饥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中有:“故嗜酒者自抑于鸠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用毒酒和变质不好的食品来解渴、充饥,指只图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后果。
  龙骧虎步
  三国魏嵇康《卜疑》中有:“……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指人正气凛然、威武雄壮。
  龙章凤姿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晋书·嵇康别传》中有:“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指仪表端庄美好、特别出众。
阮籍是什么故事里的人
1个回答2024-02-20 14:45
阮籍不是虚构的人物,是真实的人物
阮籍是谁
1个回答2023-08-12 10:07
魏晋时期的一个人
阮籍故事,要个数多的
1个回答2024-03-18 08:51
1.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

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2.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道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3.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4.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5.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6.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 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7.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8.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关于阮籍的典故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10:07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诗人。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历史记载,阮籍有一项稀奇的本事,就是能为“青白眼”。遇到不喜欢的人,阮籍就只瞪出白眼球;遇上他尊敬赞赏的人,他才露出黑眼珠。

阮籍的母亲去世,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就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离去。嵇康知道后,由于猜伍了解阮籍的性格,就干脆拿着酒坛和琴去看他。阮籍果然高兴,其豪放不羁、不拘俗礼的个性可见一斑。

才华横溢的阮籍,深处政治黑暗的年代,抱负难以实现,内心者侍异常苦闷。在司马氏和曹魏之间,阮籍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一方面巧妙地和司马氏周旋,不敢明显地顶撞,另一方面又用嘻笑怒骂、利落锋利的笔调讽刺司马氏的阴险与虚伪。

被压抑的个性反映到阮籍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他隐晦曲折的文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文学成就的代表。其中,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有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玄远旷达的情怀,也有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终极目标。

蔑视礼教

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醉酒拒亲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穗嫌或,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问一个有关阮籍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18:37
  《晋书•阮籍传》载:“兵家女有才气,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而哭之。尽哀而还。” 伊逝后依旧,未尝如愿,没有一个人有如阮籍哭兵家女一般前去哀痛,但韶华已逝, ...

  阮籍的泪

  一

  荒野之地,寂静的让人发慌。歪歪斜斜的花儿,茂盛过膝的野草。远处的山丘、林地,是如此陌生。放眼及望,方圆十数里之内,没有人家居住,也没有人的踪迹,这里好像不是人的世界,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洁,不被任何人所染指。

  一阵铃声传来,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接着是马蹄声,车轮与地面接触的声音,向这没有路径的空旷之地靠近。棕色的马拉着木车,车上载着好些坛酒,一个中年男子在车上喝酒,也不驾车,任由马脱缰而行。是他,这里的一切只为等他,他似乎也专为此而来。马停止了前行,因为前方没路了。车上的人把那正在喝的半坛酒放在一边,跳下车,看看周围确实没路了,一阵难过,随即放声而哭,哭的如此悲伤,旷野为之肃穆。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他找不到自己的道路,所以来到这空旷无人之地,找一条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永恒之路,不想路还是走到了尽头,如何不悲伤,怎能不痛哭。这里仿佛从未有人来过,千百年来只为等他放声一哭。没有人劝阻,无人安慰,悲伤之余,又是如此尽兴。哭够了,也该回去了,于是调转马头,顺着来时的路向回走去,他又拿起了那半坛酒,继续迷醉。身后那滴在小草上的斑斑泪痕,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格外夺目。铃声、马蹄声、车轮声,渐渐远去、消失。这里又恢复了平静,却显得说不出的悲凉。山谷中似乎那哭声还在回荡,仔细听却又什么都没有。

  二

  灵堂,永远是最神圣的地方,人们前来吊慰,是队死者的尊重于思念,也是来送死者最后一程。因此这里也显得格外庄严。

  他也来了,不仅来吊唁,还来恸哭。哭声打断了死者亲人的哭泣,周围的人们也围了过来。现时低声议论,可他那里理会这些,后来人们渐渐被感到。他哭的太真实了,没有半点做作。不为亲情,更非爱情,只为一个美好生命的早逝而哭,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才华,尚未出嫁就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悲伤 难过,为的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性。在人门眼中,这是如此荒唐,又是那么高贵。泪尽之后,他走了。那眼泪却永远留在了死者身边,是那样的真诚,以至于千年后人们还记得他那一哭。

  这哭声,穿越了千年……

  三

  他,太寂寞了。

  一日与人下棋,棋至中盘,传来母亲死讯。对方请求中止,他却一定要下完。不为输赢,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许所有人都知道。棋下完了,看不到他的悲伤,很平静。又向人要了酒,痛饮两斗。不是痛快,是痛苦。酒喝完了,周围的人都看着他,一秒,两秒,三秒,一声大哭,心痛,痛的厉害,喉咙一甜,吐血几升。

  母亲要下葬了。他还在吃肉,喝酒,一切好像和他没有关系。与灵柩诀别,又是一阵恸哭,吐血数升。连日悲痛,身体本已不支,这时的他几乎随母亲而去。那血与泪早已融到了一起,那片血泪,足以盖过他的一切行为。他不拘礼法,在母亲大丧之日吃肉喝酒,而对母亲的至孝与母亲死去的悲伤,又是哪个孝子能比的。他的哭,不是眼睛在流泪,而是生命在哭泣,是心在滴血。多少孝子的号啕大哭在他面前显的微不足道。

  又是一个好天气。他来到了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这是楚汉之争的地方。想着那已逝的历史,徘徊良久,一声长叹:时无英雄,使尖子成名。不禁悲从中来,这一次,他没有哭,然而,他的心分明在流泪。

  后世的人们叫他阮籍,而把他生活过的那个时代叫做魏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