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9 17:26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陵衡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些词语注释

天长地久;长、久: 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 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 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

外其身: 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邪(ye): 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延伸阅读 1]王粥《道德经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轮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尺桐做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日能成其私也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13 05:27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译文对照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晌液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里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春谈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宴森物故更新。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4 12:54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占位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占位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占位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占位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道德经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05 12:28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如下: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奥:藏,含有庇荫的意思。

市尊:换取尊位。

加入:高过他人,亦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意思。

何弃之有:即“有何弃之”,有什么可抛弃的。老子认为恶人可以转变,世上不应有被抛弃之人。

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

拱璧:极为珍贵的大玉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包括什么三十七章
1个回答2024-03-26 00:14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下: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二、翻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三、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四、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中华德育故事第七章
1个回答2022-09-25 13:52
中华德育故事是1—10部,不是按照章节的,1—10部里面有很多故事。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有感
1个回答2023-09-10 15:36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扰春拍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缓羡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森森。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1个回答2023-09-11 05:00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纤戚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后户一步,毁高陵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念乎有所成就。
在零到七岁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注重什么教育
1个回答2024-03-06 15:49

亚里士多德认为,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零到七岁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一阶段培养儿童的品德和道慧核德意识非常重要。他强调培养儿童遵守公正、诚实、友善和勇敢等美德,并通过榜样行为以及良好的养成环境来影响儿童的品格发展。

体育锻炼: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协调性。他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纪律性和坚韧精神。

游戏和玩耍:亚里士多德相信游戏和玩耍是埋坦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认儿童通过自由的游戏和玩耍,能够锻炼感觉、观察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心智和身体发展。

感知和观察:亚里士多德强调儿丰富的感觉刺激和观察机会。他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儿弯碧桐童可以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师生关系:亚里士多德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良好的互动。他认为教师应是学生的导师和榜样,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知识和技能。

亚里士多德注重零到七岁的儿童教育,并认为在这个关键阶段的教育对人格形成和品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强调德育、体育锻炼、游戏和玩耍、感知和观察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以全面培养儿童的潜在能力和个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