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

关于陆秀夫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5 06:01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宰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秀夫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4-28 07:26
陆秀夫在宋理宗宝佑(1260)年间与文天祥同年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佑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游和陆秀夫是一个人吗?
1个回答2023-02-17 09:55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大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说《破阵子》。陆秀夫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
陆秀夫的故事及感受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1:39

故事: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感受:

陆秀夫与另外二位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张世杰一样,都是一生忠心耿耿、抗击元军入侵,最终壮烈殉国的。

只是他显得更加悲壮,在国难到来无法挽救之际,陆秀夫毅然选择负帝投海,成为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位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陆秀夫 事迹
1个回答2024-03-25 00:08
陆秀夫(1236—1279),南宋大臣,字君实,号二不。楚州盐城(
今江苏镇江)人。宝?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授端明殿学
士,初为李庭芝幕僚。
1274年,度宗咸淳十年冬,任参议淮东制置司事。恭宗德?元年(
1275年),宋军在芜湖战败,元兵乘胜南下,占领了宋室半壁江山。德
?二年,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谢太后和恭帝投降。是时,秀夫任
礼部侍郎,与苏刘义等退出温州,护益卫二王入闽,拥立盖王于福州,
号为景炎帝,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帝颁诏书,招募兵勇,筹集渔船,
坚持抗元,人们无不敬佩,纷纷献舟楫,送儿郎,为保卫家园出谋效力
,枕戈待旦。秀夫南渡莆田壶公山,有《宿白云院》诗云:“招花冉冉
点苍苔,屋角梧桐次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后抵
醴泉(今秀屿)嵩山护国寺。随即南移枫亭莫厝埔(今官桥村),帝夜
闻蛙鸣厌之,令勿鸣,自是蛙不敢鸣,得名“静蛙村”。尔后,帝驻跸
仁王院(后改称天王院,今枫亭中学内,已废)。次日,赤岭(今东宅
)侍郎蔡曰忠邀请秀夫到家住宿,陪秀夫到居室歇息。曰忠进诗曰:“
族与权奸京卞别,聿修厥德念先人,遐思当日端明志,荔树棠荫赤岭春
”。秀夫闻之钦慕,曰忠为陆秀夫爱国义举之所感,欲将十七岁女儿荔
娘许配与他为副室,秀夫婉言谢绝,曰忠请杨太后赐婚,在活水亭(今
兰友刘厝房)完成洞房花烛。
尔后,陈文龙在兴化抗元失利,秀夫护幼帝退到广东。1278年四月
端宗崩于砜州(今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五月初一日,赵 在砜州即
位,年号为祥兴。秀夫任左丞相兼枢密使,继续与元军周旋。1279年2
月,宋元两军在崖山决战,陆相见大势已去,南宋祚终,誓死不作元军
俘虏,先用剑驱原配妻子投海自尽,然后背负帝 ,纵身跳海殉国,年
仅44岁。传说,香港的“宋王台”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两帝”而建造
的石殿。
陆秀夫离开枫亭时,留下荔娘身怀六甲,后生一子,杨太后赐名陆
钊。陆相崖山殉国,噩耗传至枫亭,荔娘在活水亭为失设灵,吊祭游魂
,并将丞相衣冠葬于莆田醴泉里嵩山护国寺之侧。竖立一块石碑书刻“
有宋檀樾陆公墓道”。掩盖元军耳目,母子潜形避匿,有时在枫亭有时
在嵩山,备历艰险。时有兴化知府汪廷莫一诗佐证:“从迁南渡后,遗
脉衍枫亭,地识衣冠葬,魂招鱼水灵。丰碑垂日月,赫像炯丹青,怀古
仪先正,遥情不自胜”。
元至正二年(1342年),元廷命宣抚使李文虎访寻陆钊,要封他为
官。陆钊承母命,断然拒绝。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陆钊来孙陆昭
被荐任御史、户部主事。
清咸丰九年(1859年),枫亭建祠于锦屏山天王院之左,奉蔡襄、
陆秀夫和林兰友合祀,曰:“三贤祠”。他的忠义精神已载入中国《辞
海》,流芳百世。
陆秀夫 事迹
1个回答2024-04-03 08:02
陆秀夫



在宋元交替之际,当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投降、忍唇求生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怒火燃烧的土地上,却站起了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便是这个拚死抗争的群体中的一员代表。



初露锋芒 有志难伸



陆秀夫生于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祥光二年(1279年),字君实,出生于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自幼聪明超群,在村塾就读,常为塾师称道:“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稍长,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日渐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他得知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而淮南是当时天下贤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小朝廷”之称,所以陆秀夫在此处可谓如鱼得水。



陆秀夫的才思清丽,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但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有时府中设宴摆酒,陆秀夫坐在席间,矜持庄重,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陆秀夫治事有方、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即使官位升迁了也没有让他离开,这样,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德佑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李庭芝深深为他这种疾风劲草的宝贵品格所感动,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士。就忍痛割爱,把他作为砥柱中流之材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

厓山之战终于以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标志着流亡政府的最后崩溃,也宣告了历时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最后灭亡。



厓山战事结束后,张弘范自鸣得意,派人在厘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妄想功垂千秋。但是,中原和南国人民却反其道而行.尽管在元朝的高压政治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心里却时刻思念着陆秀夫,每当看到或想到厓山,都情不自禁地默诵“大宋左丞相陆秀夫殉难于此”。元朝灭亡以后,人们为了表达前辈和自己的心愿,怒不可遏地将当年颂扬张弘范的刻字铲掉,改镌“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大字,用以永远纪念这位临难受命,壮烈殉节的名臣。



陆秀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颠沛流离,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可是,腐败的南宋王朝又岂是个人的力量能挽救得了的呢?他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国家。他的努力虽未能重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
陆秀夫 事迹
1个回答2024-05-16 10:35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汉族,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间与文天祥、谢枋德、胡三省同年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佑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秀夫的事迹,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5-15 00:09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展开
陆秀夫的事迹,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5-20 21:05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秀夫事迹
1个回答2024-03-21 23:29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汉族,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间与文天祥、谢枋德、胡三省同年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