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全文真迹字帖

兰亭序真迹大小
3个回答2022-11-18 20:06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但实际上真迹早已不在,被带入唐太宗墓里去了
兰亭序真迹在哪
1个回答2022-12-16 12:40
传说随藏在李世民的陵墓里,但无记载。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哪里?
1个回答2023-02-16 23:18
兰亭序真迹下落不明,一种说法是随唐太宗下葬了。
《兰亭序》的真迹不是王羲之的。那是谁的呢?
1个回答2022-12-14 18:40
《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可是相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不是真迹,而是古代的仿品。真迹应该还在民间。
《兰亭序》为什么有那么多被涂改的痕迹?
4个回答2022-12-28 03:59

此处摘一段涂抹痕迹考证资料

1、“岁在癸丑”。为什么“癸”字笔画写得很细。分析,王右军一定是只记得当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一定是后续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够,所以“癸”字写的很扁。

2、“修稧事也 群贤毕至”。“稧”应改“禾木”旁为“示补”旁,以“禊”为正确写法。

3、“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王羲之喝多了老白干,写“岭”字,误将上边的“山”丢了。

从创作背景来看,此篇写于王羲之醉酒时

他酒醒后,多次试图重新工整誊写,都不及当天写的那本好。所以传给后人的,还是那个第一稿,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永和九年的这一天,

喝了几杯“老白干”的王羲之同学突然状态就来了。

就像被神附体了一样,

一挥笔,一口气就写下了这篇兰亭序。

第二天,王羲之同学酒醒了,看到桌上的《兰亭序》

于是,他还想趁着状态再写一下,

伏案挥毫后一看

其实恰恰是《兰亭序》中的这些涂抹,造就了这幅作品的不凡,王羲之的随性真实在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古人的作品很多也不是刻意创作的

所以不像现在很多人搞创作那么讲究,比如什么一定要特别严肃认真地端坐在那里,带着一种敬畏感。古人更多的是即兴创作,所以也就没那么在意,通常就是写错了就涂改,重新写,写差字了,就在旁边补上。

王羲之这篇也是如此,只是为大家的作品写一篇序言,还是喝多了之后写的,所以你们想想。嗯,就是这样。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
1个回答2022-12-17 01:26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确是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宴会醉酒之后写下的。但相传真迹被唐皇李世民【一说为李治或武则天】带入墓中,之前曾请书法大家临摹了十份,赏给大臣。现在传世的就是唐朝的摹本吧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
3个回答2023-03-28 07:01
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不过真迹下落不明,只有仿制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哪里?
1个回答2023-08-15 09:38
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不过真迹下落不明,只有仿制品]
《兰亭序》真迹究竟藏于何处?
1个回答2022-09-22 22:24
唐太宗墓中。
兰亭序主要写了什么故事王羲之的著作《兰亭序》主要
1个回答2024-03-14 11:49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