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荷花》诗词简析

《赠荷花》 李商隐
1个回答2022-12-08 08:49
2卷―舒开―合
怎么看待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1个回答2024-03-11 09:38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为: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写对友人的思念,也流露出身世冷落之感。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写骆氏亭的环境,显得格外清幽雅洁。次句“相思迢递隔重城”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迢递”,即遥远的样子,诗人所在的骆氏亭,距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十分遥远,中间隔着一重重的城关。此二句,一写环境之清幽,一写心情之孤寂,略带惆怅寂寥的情绪。


“秋阴不散霜飞晚”句,写景抒情,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气氛。时至深秋,阴云连日不散,孕育着秋雨,连霜都来得晚了。诗人暂住在骆氏亭,心情本来就低落,又加之整日阴霾的天气,愁情更加一层。“留得残荷听雨声”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情感悲到极致,意境却美到极致。“残荷”是红莲的故衣,经历了夏与秋的变换,越发的沧桑,雨打残荷的声音想必也不会那么悦耳。只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夜,除了萧萧风雨声,最动听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残荷声了吧。聆听那点点滴滴的雨声,总算胜得过一个人孤独地度过这漫漫长夜。一个“留”字,足见诗人的欣喜之情,同时,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哪首诗里面的?
1个回答2024-03-21 20:57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哪首诗里面的?
1个回答2024-04-24 15:42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原文为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词赏析】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李商隐无题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7-21 20:39
追忆离别前的欢畅,无奈尽化作离别后的惆怅……
赠荷花的全诗意思 李商隐
1个回答2023-05-24 03:34
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啊。
对李商隐《无题》赏析有误在哪?
2个回答2022-12-28 15:42
开玩笑呢吧,我记得这首诗是赞颂无私奉献的人的,不会有什么“相思之泪”吧,(*^__^*)...嘻嘻,对不对哦?
李商隐<锦瑟>的赏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3-20 18:33
 李义山一首《锦瑟》,引来注家千百,虽理解各不相同,却无人对其批判,可见此诗确实有其非凡的迷人之处,这也就怪不得连王国维这样的大家都爱不释手了。本人以为,《锦瑟》一诗,道出了商隐在身心疲惫的晚年时对自己坎坷的人生路所作的一个无奈的回忆吧。全诗借锦瑟起兴,作者想到了自己迷惘的青春少年,想到了自己苦难的人生旅程,想到了自己的血泪诗篇,想到了自己如蓝田玉一样自生自灭、即将湮没在荒郊野岭的人生结局,商隐若有所思地安慰自己:想开点吧,别再难过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还是让后人来追忆我的人生吧。
求李商隐的锦瑟赏析
1个回答2022-10-05 22:00
《锦瑟》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对诗人自己一生遭遇的回顾,从不同角度抒写了诗人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和对年华流逝、抱负成空的痛惜,读来发人深省,引人同情。全诗语言清丽,抒情委婉、含蓄,表现手法多样,意蕴极为丰富。
山天大畜卦
1个回答2024-06-30 09:43
大畜之泰:卦象艮山变坤地/艮的止和高变地的平易。得这个卦成绩不错,在上线范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