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2个回答2023-03-01 20:35
心主神明,,,,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1个回答2023-08-16 06:07
心主血脉,主神志。肺朝百脉,司呼吸,主宣降为宗气生成之地。脾主统血,主运化,主升清。肝藏血,主固摄。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生长。
中医基础理论是包括阴阳、五行、脏腑这三种么?
3个回答2022-09-18 23:35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1-11 21:47
强悍如斯,厉害
中医基础理论你们的老师怎么讲
1个回答2022-11-30 07:28
进修辽宁中医呀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生殖与五脏
1个回答2023-11-24 06:02
生殖是生物绵延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是保证种族延续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总称。在高等动物,生殖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和产生新个体的全部生理过程。在人类,还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而实现的。生殖机能主要是指机体发育成熟而具备的繁衍后代的能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的生殖机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与肾、肝、脾的关系密切,尤以肾为最。

  人的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以及生殖能力,均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封藏之本,肾中的先天之精气,与生俱来,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气,是构成新的生命体的原始物质,为人类生育繁衍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促使胚胎的形成,并维系着胚胎的正常发育。如果父母肾中精气充盛,生殖机能正常,两精相合,所形成的人体先天之精气才能充足,化生的形体才能壮实。若父母精气衰弱,影响生殖能力,便会引起下一代形体虚衰,或出现先天性畸形、痴呆、缺陷,或导致其生殖能力低下。

  人的生殖能力并非伴随生命历程而始终存在,仅仅在生命历程的一定阶段,具有天癸的时期,方具备生殖能力。天癸是生殖的基础,天癸的产生取决于肾,是肾中精气以及阴阳逐渐充盛到一定程度而化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天癸关系到性机能的产生和成熟,并且控制、调节着人的生殖能力。

  一般而言,男子16岁至64岁之间,女子14岁至49岁之间,肾中精气盛(渐盛——充盛——渐衰),天癸产生并维持其功能,而具有生殖能力。故曰:儿于初主之时,形体虽成,而精气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将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由此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大癸的产生与否,是决定并影响生殖能力的关键。

  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一方面,肝气调畅,藏血充足,女子的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的生理活动便能正常维持;若肝失疏泄,藏血不足,就会导致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还影响及男子的排精功能,如肝火偏旺,可出现遗精;肝气郁结,司出现精液排泄减少等。

  脾主运化,先天之精气要依赖后天之精气充养,脾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下达于肾,归藏于肾,使肾精保持充盈,方有利于生殖之精的生成。同时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又能贮藏于甲,,使冲任血脉充足而不绝,有助于女子发挥正常的生殖能力。因此,脾与人体的生殖机能也有关。
《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理论》
2个回答2022-11-15 05:24
我在上中医基础理论,读一下更能体会中医吧~
我们的版本比较老
中医学基础理论 跟中医学基础 有什么区别 先看那个
1个回答2023-08-16 16:47
东安465发动机,
中医讲五脏六腑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3 15:49
中医中的五脏六腑,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大肠、小肠、胆、膀版胱、三焦、胃,权五脏只有虚没有实,六腑往往只有实没有虚,它是相对而言的,五脏为藏精之所,从中医的理论来讲,人通过正常饮食,摄入营养物质,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通过脾脏的运化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以达到人体平衡运转,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终极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4个回答2022-06-01 21:37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