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启发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是个什么的人
1个回答2024-03-02 06:13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
孔子思想有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3-13 15:43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注》对这句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孔子这段话明白揭开了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二是教学要讲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四是启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茫然),思而不学则殆(疑义不定)。”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
孔子名人名言外启发
1个回答2024-06-04 23:0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9 01:23
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日期:2006-4-24 15:25:57 来源: 次数:









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孔子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7 00:42
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日期:2006-4-24 15:25:57 来源: 次数:

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或敏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衫销枝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斗含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对孔子的启发和感悟
1个回答2024-02-18 10:33
我们要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孔子的弟子会追随他一生,原因是他的人格魅力,还有一点是他晌拆的无微不至扰肢的亲情爱与对苍生的大爱。那么我们现代人应如何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们应该与人为善,处处为人着想,从小事真心真意去帮助别人。宴李枣
孔子拜师的故事给你了怎样的启发?
1个回答2023-11-02 23:11
学无止境,世无完人
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1-22 20:21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论语•述而》中的话。
译为现代文:孔子说,“多给我几年时间,即便让我能在五十岁时学习《易经》,也就可以不致有大的过失了。”
对此,我受到了至少5点启发:
其一:说明孔子的好学,以孔子学识之博大精深,仍然能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何况知识和境界远不如夫子的我们呢?
其二:说明《易》的博大精神,易亦刚亦柔,有进有退,何时藏,何时取,何时变,怎样把握时机,都讲得非常精到,确实上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精妙的思想宝库。尤其是里面所阐述的生生不息和锐意变革的精神,对我们这个自古崇尝传统和秩序,而缺少变革精神的民族我来,更是滋养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不倒生生不息的超一等的精神营养。
其三:以孔子的博学,到了老年才认识到易的重要性,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识无止境,而人生有涯,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因此应注重,选好书,读好书,以此为扩大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升我们的境界,丰富我们看问题和理解的角度,改观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我们能够恰恰相反当地选择,利用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以有限的青春打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生活和事业。
其四:孔子这么博学的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还有后知后觉的东西,何况我们,所以我们更应该谦虚好学,实际上我们周围每一个值得敬重的人,每一个对我们有影响的事或事件,每一段值得记忆的旅程,都是一本书,都值得我们从中挑拣选择出对我们的成长有益的营养,这样我们成长的营养才会全面,才会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点,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更加健康和正确,才有利于我们到达人生更高的顶点。
其五:孔子非常注重自身修养,注意随时随时地的反省和总结自己,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坚持孔子这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数十年如一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改正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见善如师,知错而改,那么我们也可以修得比较高的修养和学识,也能够为家庭,为亲友,为社会,为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甚至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象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自传》里说的一样。
恕在下驽钝,凭自己的知识只能做以上五条理解。楼主可能有其它更优的见解,谨向楼主学习。
从孔子学琴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2-12 10:20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夫子别的,但对夫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夫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夫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一段话,意思是说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中庸》这段话,实在可以说是为学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为圣人尚且还好学不倦,我们又怎么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孔子学琴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1-29 14:03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夫子别的,但对夫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夫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夫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一段话,意思是说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中庸》这段话,实在可以说是为学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为圣人尚且还好学不倦,我们又怎么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