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演讲课题

四年级课文魏格纳首创的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08 06:49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课文卡罗纳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3-01 02:25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后,第一天来上学,同学们、老师给予他理解、安慰鼓励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互相关爱。诠释了爱的真谛
课堂归纳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3-14 01:15
(一)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课堂总结是教师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
(二)课堂总结的作用
1、可以及时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进一步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3、利用总结埋下伏笔,为后续教学服务
(三)课堂总结的方法
1、拓展延伸法
巧妙设计课外活动题,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新课程倡导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小结时巧妙地设计一些课外活动题,如用英语描述制作粽子和用英语表达不同的烹饪方式,并且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比赛。很多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获得了答案,虽然这些内容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通过探究,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都会得到拓宽。
2、发散式小结
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完知识点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离开课堂。因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是完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此种方法还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教学,可帮助老师顺利导入新课。
收纳课程贵吗?
1个回答2023-03-21 10:21
收纳属于兴趣班,深圳本真生活整理收纳培训兴趣班课程费用是2880元,二天的学习时间
卡罗纳这篇课文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个回答2024-02-24 19:09

《卡罗纳》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

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

扩展资料: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我们同学所拥有的一切;卡罗纳失去了母爱,同时意味着,他再也看不到母亲来接他,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再也牵不到母亲的双手,再也感受不到曾经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而卡罗纳却什么也没有了。

卡罗纳身边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文中的老师、同学甚至同学家长,都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默默关爱着卡罗纳。他们的爱隐藏在平凡的一句话中,一个动作中,甚至是一个眼神里。

课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惪概要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9 04:52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开放分类: 音乐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课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惪概要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7 05:33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开放分类: 音乐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总结归纳21课伟大的悲剧讲了什么故事地点、时间、人物、事件
1个回答2024-01-18 11:10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一行人去往南极点;1月18日,他们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来过这了,斯科特闷闷不乐地把挪威人的信带回去;2月17日,不幸的埃文斯死去了;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燃料非常少;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3月29日,他们冻死在帐篷内.到了10月29日,一只探险队出发去寻找那几位英雄.11月12日,他们找到了3个人的尸体

课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惪概要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4 15:27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开放分类: 音乐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