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塔

姑嫂塔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5-04 23:52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姑嫂塔的传说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14:40

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户农家,父母过世后,兄妹两相依为命。后来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贤惠,对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缺少欢乐。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无收。自古闽南地区田少人多,遇到灾害人民无法谋生,就纷纷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着同乡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寄来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坏,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姑嫂两人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归帆?
为了能看得更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
这系上家信的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辗转传到阿兄的手里了。原来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没有脸面给家里写信。他读完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故乡。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山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大海出现了归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葬身大海,惨哭几声,相抱跳崖自尽。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姑嫂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叫姑嫂塔。这当然是传说,但姑嫂塔的传说却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是人间最深沉感情的记载。

姑嫂塔传说
1个回答2024-02-24 15:13
从前,宝盖山下居住者一对穷夫妻还有一个小妹妹,一家三人,生活困苦。俗话说:“盐水也有口渴的人喝。”大兄只好离别年轻的妻子和妹妹,孤身一人,往南洋谋生去了。   大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也没有寄来一枚钱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歹,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他俩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大兄的归帆呵?为了能看得很远很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大兄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她俩心想,我们写封家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它随风飘到南洋去吧。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呵。她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这系上家信的风筝,就这样飘起来了。那头发编织的风筝,绳子也越接越长,突然一阵大风,绳子被吹断了。那风筝飘在南洋上空落下来了,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了。这信终于传到大兄的手里了。   原来大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利路。他落泊在外,没什么好消息可告慰妻妹,连家信也懒得写了。如今,他读着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得大哭起来,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唐山,以安慰亲人的思念。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上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只见她俩眼睛放亮,兴高采烈喊着:“啊!来了!真的来了!”大兄正驶着小船回来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霎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一个浪头打了下来,小船翻沉海底了。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顷刻间又葬身大海,呼夭抢地的惨哭几声,也相抱跳崖自尽了。   后来,乡亲们为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她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筑了这座石塔,叫姑嫂塔。塔里还雕着姑嫂的石像。
姑嫂塔简介。
1个回答2024-04-02 15:06
 姑嫂塔(又称万寿塔、关锁塔)位于石狮市东南宝盖山上,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导航标志,“关锁烟霞”为泉州一大胜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姑嫂塔,又称“关锁塔”或“万寿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为什么不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姑嫂塔的传说的故事传说
1个回答2024-06-02 00:15

从前,宝盖山下居住着一对穷夫妻还有一个小妹妹,一家三人,生活困苦。俗话说:“盐水也有口渴的人喝。”大兄只好离别年轻的妻子和妹妹,前念孤身一人,往南洋谋生去了。
大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也没有寄来一枚钱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歹,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他俩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大兄的归帆呵?为了能看得很远很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大兄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她俩心想,我们写封家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它随风飘到南洋去吧。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呵。她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这系上家信的风筝,就这样飘起来了。那头发编织的风筝,绳子也越接越长,突然一阵大风,绳子被吹断了。那风筝飘在南洋上空落下来了,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了。这信终于传到大兄的手里了。
原来大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利路。他落泊在外并李,没什么好消息可告慰妻妹,连家信也懒得写了。如今,他读着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得大哭起来,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唐山,以安慰亲人的思念。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上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只见她俩眼睛放亮,兴高采烈喊着:“啊!来了!真的来了!”大兄正驶着小船回来了慧蔽困,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霎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一个浪头打了下来,小船翻沉海底了。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顷刻间又葬身大海,呼夭抢地的惨哭几声,也相抱跳崖自尽了。
后来,乡亲们为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她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筑了这座石塔,叫姑嫂塔。塔里还雕着姑嫂的石像。

姑嫂塔的故事是泉州的言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1 05:47
什么言故事? 问题表达不清楚.无法具体回答....那只是一个传说 不过那姑嫂塔的确是存在的
姑嫂关系,姑嫂的关系真的就很难相处吗
1个回答2022-12-24 08:35
大部分不见得好
嫂子和姑姑
1个回答2024-03-28 00:40
我说的你别介意,这种情况可能是你嫂子在你哥哥面前说了不利于你的话,让你的哥哥对你起了误会,也许他认为你对你的嫂子不怀好意。
嫂子生孩子作为姑姑应该给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23:32

给嫂子一些营养品,给侄子一些衣服或者奶粉,经济许可的话给侄子买些(手脚)银镯子。

嫂子和姑姑的关系?
1个回答2024-03-26 22:43
嫂子和姑姑就是姑嫂关系,都是一家人,大家如果想和睦相处,就不要参合彼此的家庭,尤其姑姑嫂子,本来这层关系就很敏感,彼此互相体谅,互相包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