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帝国的王后

炎帝教人们种庄稼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4 18:05
炎帝负责管理南方之极的一万两千里大地,同时还管理着夏季,所以规定:“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

炎帝的属臣是祝融,为火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关于祝融的出生,有说是炎帝的第七代玄孙,也有说是北帝颛顼的后代。

炎帝和祝融共同把南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南方之极,有座“去室山”,山上有“南极果”,也叫“去室果”,只能生长在南之极处,移到北方便活不成;南溟岛屿住着南海之神“不廷胡余”,长着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着两条红色蛇,南海交由此神管理;还有个神人叫“因乎”,南方人单称他为“因”,从南方吹来的风称作“民”,炎帝安排神人“因乎”住在大荒南极,主管南风的起停。

上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方式一般为:采草皮、摘树叶、猎杀野兽。当人类生育繁多之后,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常常饥饿难忍。

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一颗“五彩九穗谷”飞过天空,掠过炎帝头顶。谷穗掉落在地,炎帝看见拾起来,埋在“囚”之地的土壤里,不久竟长成了一大片。炎帝把成熟的谷穗放在手里,揉搓之后放进嘴里,发觉很是好吃,凡是吃了这种谷子的人都可以老而不死。

从此炎帝开始教导人们播种谷子。可是那时的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谁也分不清楚。炎帝就一样一样品尝、一遍一遍试种,从中筛选出“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等五谷,从而发明了华夏农业。
为了开荒种地,炎帝神农发明了许多农具。他砍下树木做成“耜(sì)”,形状如同今天的翻土农具“锹”和“铧”;又把木头放在水里泡软、揉搓、弯曲,制成了一种叫“耒(lěi)”的农具。“耒”的上部有曲柄,下部为犁头,可用来翻土,是“犁”的前身。

炎帝在教会万民春耕秋收、播种五谷的同时,还教会了人们饲养牲畜,用粮食和畜牧来共同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那时候,人们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然后果然草死苗长;后来偷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在树上,人坐在树下敲着喊,结果任凭人们怎么喊,草都不死、苗也不长。炎帝神农只好叫人们用铲子铲草,但土地晒干的时候,铲草非常费力,使猛劲儿铲子就弯了。他就叫人们把弯了的铲子翻过来扒,不料用起来比铲子还省劲,从此就有了“锄”。这就是中国成语“铲草兴锄”
的来源。

有个叫“赤松子”的神人,与昆仑山神女西王母的关系极好,经常到西王母石室中去游玩,能随风雨上天入地。赤松子让炎帝神农服用了一种“冰玉散”,从此神农入火自烧也不会被烧死。于是炎帝神农发明了砍倒树木、割掉野草、放火烧山的“火耕”办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加工和存储食物,炎帝又发明了取土、烧陶、制器的方法;为了解决防冻问题,他还发明了纺车,利用“轮子”来纺纱、织布。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之后,炎帝神农首创“市场交易”,规定人们将太阳到达头顶的时刻,作为多余物品的交换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拿着自己的物品来到集中地点,互相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种“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易方式,是中国货币和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为了让人们能够根据四季气温变化的规律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建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把每个月都分为三十天,再规定每年的十一月份为“冬至”,每到年底都要做“腊祭”,用动物和植物来祭奠百神,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炎帝神农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大家发自内心的称赞他为“神农”,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几个儿子?
1个回答2022-12-23 04:44
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多尔衮不废顺治自立为帝,是因为孝庄吗?
2个回答2023-01-02 12:07
孝庄嫁给多尔衮本就是下嫁,多尔衮爱江山更爱美人。
我当帝妃那些年怎么认识庄亲王
1个回答2023-08-02 05:51
在《我当帝妃那些年》中,要想樱陵认识庄亲王,可以在晚上的时候去街上逛街,然后买一串糖神悄葫芦,在湖边就可以遇到庄亲王,并认识他并与他交游颂渣谈。
汉明帝刘庄的故事: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1个回答2024-01-23 16:55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虚嫌侍间,差吵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者历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 1

  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1个回答2024-01-16 08:52
《庄子》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 逍遥湖,今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庄子注》亦言:“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轩辕皇帝问道于哲人广成子,并随其潜心修炼,得道成仙。
庄子寓言故事:应帝王
1个回答2023-11-28 22:37
《应帝王》是一部优秀的帝王教科书。主要讲的是,当自我修炼到一定境界时,如何参与政治,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得,应用于治国理政当中。

在《应帝王》中,庄子告诫统治者,要突破一切界限,以“无为”“无私”作为自己执政的标准,不要怀有任何功利目的,才能保证自己的帝王之位永固,不会被窃国者篡取。

庄子主张以不治为治,认为君主最英明的决策,就是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

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只有做到少私寡欲、虚己无为、顺应万物天性这三点,尤其是“无为”。

庄子的“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提倡为帝王者不应强逆天性而治世,尤其不能出于个人私利去强施有为,无论于人还是于国,都不能如此。

《应帝王》作为《庄子》内七篇的收官之作,在前六篇讨论完“内圣”观念之后,集中阐述了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浑然一体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与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所有人为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那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把自己对世界的有限认识,变成了改造世界的手段——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有些举措功在千秋,有些举措遗臭万年。

但是从全知视角去看,所有的人为改造都是逆自然而为之,都是有害的。
【二组第18天】《庄子.应帝王》
1个回答2023-12-02 08:40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主旨是治世之道,论帝王如何治理天下。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丰厚内蕴涵盖宇宙人生,所以为政之道必然要发源于万物之大道。

    全篇共有七段,除第六段纯为议论外,其他均为虚构的寓言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为政当顺应人性自然、为政当无为而治的主旨。

        其中,庄子提出“体尽无穷”,意谓与无穷的事物完全浑然一体,意思与《逍遥游》篇中提出的“旁礴万物以为一”相同。他在回答帝王如何治理天下时,提出这样的命题,是耐人寻味的。

    他在一开篇便用四个寓言否定用仁义法度来治理国家,主张淡漠无为,任其自然,人们能干什么就任随他干什么。

      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是人生虚无,人只不过是受天道而形成形体、生命,因而只能被动地去适应自然,和自然合而为一,任何人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正因为如此,他提倡“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也就是说不要做名声的承当者,不要有计谋,不要做工作的担任者,不要做智慧的主宰者。做什么呢?“体尽无穷”,融入到自然当中去,如同成为一棵树,成为一株草,成为一块石头,说到底,人是渺小和脆弱的,和树、草、石头其实是一样的,硬要去比较、较真的话,人可能还不如它们呢!至少就生命本身的强度而言,人与它们比就自叹不如。在大自然面前,在大道面前,还是低调一点,谦逊一点吧!不要无知地以为“人定胜天”,不要动不动就想有所作为,还是明智地清净无为吧!

    为了说明不值得“有为”,庄子又讲了一个寓言,通过“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故事形象地写出肆意妄为的悲惨后果,给读者临门一击,其声响余音袅袅,其文字过目难忘。在这里庄子用高度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混沌之死,告诫当政治人应顺物自然,予民逍遥。
乾隆皇帝是沈眉庄和温实初的孩子?
1个回答2024-02-20 12:01

乾隆皇帝不是沈眉庄和温实初的孩子,在甄嬛传剧中,沈眉庄和温实初的孩子是静和公主,是个女孩。

历史上乾隆皇帝是雍正的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她是雍正皇帝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儿子,在雍正死后他登基为皇帝,历史上号称乾隆皇帝。

孝庄秘史里的崇祯皇帝的扮演者叫什么名字
1个回答2022-12-08 19:41
崇祯帝----孙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