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风与沙

长沙西湖公园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19 07:35

2014年12月底,长沙西湖文化园正式开园。
历经两年多建设,长沙西湖文化园将于26日开园。园内11个景点除了创意文化街正在筹备招商、尚不能开门迎客,其余景点都已经装扮完毕。西湖文化园属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八大景区之一的咸嘉湖景区,南临枫林路、北至咸嘉湖路,总用地面积约2220.8亩,其中湖面面积约1087亩。
2014年12月26日,长沙居民又将多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历经两年多建设,长沙市西湖文化园景观基本成型,计划26日开园。园区建议游客乘坐地铁前往,开车的游客从枫林路主入口进。
绕湖走一圈需1小时40分钟。
西湖文化园在2012年动工,属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八大景区之一的咸嘉湖景区,南临枫林路、北至咸嘉湖路,总用地面积约2220.8亩,其中湖面面积约为1087亩。
1087亩湖面是什么概念?25日下午,记者试着绕湖走了一圈,花了1个小时40分钟,出了一身汗。
马上就开园了,西湖文化园里随处可见到工人给景观扫尾,有的在平整草皮,有的在给花卉摆造型……
虽说还没到开园的时间,西湖文化园里已经有零零散散的游客在逛。景区保安说,这些来“尝鲜”的都是附近的居民,“西湖文化园是边建设边开放,没有限制游客入园。”
共有11处景点,10处已完成
园区设计了包括龙王港风景带、创意街区、牛形山森林氧吧在内的11处景点,26日开园时,除了西北边的创意文化街正在筹备招商、尚不能开门迎客,其余景点都已经装扮完毕。
“现在是冬天,草皮和树木还不能显现出最美的样子。”长沙河西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等到春天景色会大不一样。”
可带望远镜欣赏白鹭。
若没有足够的时间绕湖一圈,湖面靠东的一座洲可不能错过,洲上灌木葱葱,还有数只白鹭在灌木丛中或停栖或展翅。
这群白鹭的出现还有一段故事。白鹭是候鸟,以往每年飞往南方过冬时都会在洲上经停,后来西湖渔场水质变差后便不再光临。直到前段时间湖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想方设法招引,一面在岛上设置供白鹭栖息和进食的笼舍和竹排,一面在岛四周制造人工生态浮岛吸引白鹭来叼食鱼虾,用尽办法才把白鹭留了下来。
“不光留了下来,好像都不肯走了。”长沙河西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建议感兴趣的游客可自带望远镜,可以更近地欣赏白鹭美貌。

沙井镇的沿革
1个回答2024-03-09 18:30

1953年设沙井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53年设小河乡,1964年改公社,睁晌腊1983年改乡。1996年,沙井乡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辖沙井、五个墩、三号、小闸、新民、悉滑古城、先锋、南沟、南湾、下利沟、水磨湾、寺儿沟、东四号、九闸沟、瞭马墩、上游16个行政村;小河乡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谨族,辖小河、东五、西六、东沟、柳树寨、坝庙、兴隆、西二、双墩子、梁家堡、东三11个行政村。

沙城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1 05:45

1951年5月,怀来县委、政府所在地由旧怀来城迁址到沙城镇。从此,沙城镇的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建国初期的二十年间,先后在城南建起了水泥厂、铁厂、磷肥厂、酒厂,在城内建起了县委、县政府办公大院、执行所、人民旅馆、怀来剧场(大礼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怀来县城镇建设开始走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轨道。城区扩大、街道拓宽、工业集中、商业汇聚,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市容市貌日新月异。1983年,长1000米宽40米的龙潭路建成。1988年底,市政处修建了龙潭北街、广场路等13条质量较高的城市道路,基本形成了以龙潭路、东沙河路、中学西路为纵轴,以龙潭东西街、顺城街、东中堡街和京张公路为横轴的城镇雏形。城区面积也发展为9平方千米,城区内已有楼房70多座。进入九十年代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更是快马加鞭。至1998年底,全城共有道路94条,其中水泥沥青硬化道路74条。地处城中心的京张西大等长2.5千米,宽50米,龙潭路、存瑞路长1.6千米,分别宽40米、50米。1999年龙潭东街拓宽,2000年,龙潭西街亦拓宽改建。城区内住宅楼建设尤为突出,以每年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速度发展。到1998年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1.6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沙城镇开发区、八宝山煤矿等住宅小区。特别是新建成的“富达园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可建5层楼房40幢,容纳住房1910户。

沙头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09:01

2011年,撤销渠口乡、花坦乡,并入沙头镇。调整后的沙头镇位于永嘉县东南部,楠溪江下游两岸。辖沙头街1个居民区,高浦、稠树、渔田、庙活、潮际、龙潭下、下浦、石埠、阳岙、响山、新星、上光、乌龙川、东章、罗坑、古二、古一、上浮林、下浮林、西垟、北山、中堡、南川、古庙口、龙益、陈住起、中方、上方、下方、珠岸山、珠岸、豫樟、石柱、岭垟、坦下、岭下、塘塆、九丈、呈坑、泰石、霞川、码车、下城岙、福利、花三、花二、花一、樟树鸟、马田、科竹、廿四最、高坑、东光、董岙底、水岩、石公田、黄村、溪北、珍溪、架鹤山、霞山、降头山、珍岙、双溪、胡头、廊一、廊二、廊三、朱垟、降下、张田庵、东川、东升、繁荣7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高浦村。233省道过境。
沙头镇明清时分属永宁乡四十都、清通乡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民国时期坟属第七区(后称沙头区)沙头乡、古庙乡(民国后期曾与陡门乡合并为南港乡)、渠口乡、廊下乡、;1949年5月解放建政为沙头乡、古庙乡、西垟乡、渠口乡、泰石乡、花坦乡、廊下乡、黄村乡;1956年西垟乡并入古庙乡,泰石乡部分村并入渠口乡,花坦、廊下、黄村三乡合并为东港乡,同年九月,东港乡分设廊下、黄村二乡;1957年泰石乡复设;1958年改设沙头、古庙、渠口、泰石、廊下、黄村管理区,隶属沙头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为沙头公社、古庙公社、渠口公社(泰石并入)、花坦公社(由廊下、黄村管理区合并而成);1984年又改设沙头乡、古庙乡、渠口乡、花坦乡,属沙头区;1986年改设镇,1992年古庙乡撤销并入沙头镇;2011年5月,花坦乡、渠口乡撤销并入沙头镇。全镇种植面积17278亩,第一产业年达1437万元,第二产业年达1359万元,第三产业达1800万元,财政总收入520.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00元,41省道线穿镇而过,是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的门户,环境优、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不胜枚举。

三沙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2 17:21

1949年10月,废三沙镇建制,境域属第四区。1952年6月,成立三沙镇,由第四区代管,辖湖山、古镇2乡。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三沙、古镇2乡镇属海岛区,其余地区属第四区。1955年5月,从海岛区分设三沙区,下辖7乡镇。1958年,撤销三沙区,成立三沙人民公社,1959年辖三沙、古镇、古皓、湖山、金官、东角、芦竹7个大队。1961年5月,三沙公社复为三沙区,辖三沙、嵛山、湖山、金官、古皓5个公社。翌年10月,嵛山公社划属福鼎县,三沙区辖4个公社、26个大队。1966年6月,三沙区分设三沙镇。同年10月,三沙区改为三沙人民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镇撤并于三沙人民公社,三沙人民公社辖25个大队、189个生产队。 1973年,第一艘进入中国大陆的“玉祥号”台轮停靠在霞浦三沙古镇港。197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在三沙镇设立了首个台胞接待站、首个台轮停泊点,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 1983年11月,三沙人民公社改称三沙镇,下辖4个街道、27个大队、198个生产队、145个自然村。
1990年,三沙镇行政区域63.6平方公里。境内设中心、西澳、东澳、五澳4个街道和中心、西澳、东澳、五澳、陇头、东山、浮山、单斗、三坪、石头鼻、小皓、蔡洋、虞公亭、古桶、东壁、大路顶、八斗、二坑、金鸡、青官司、花竹、青官蓝、三农、金洋、烽火、古镇、三澳27个行政村,下辖27个居民小组、198个村民小组、149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三沙中心街248号。
2004年,三沙口岸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00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中国大陆首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2014年三沙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流沙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9 10:09

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由练江起源寒妈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汇合处形成冲积沙滩  1712年进驻第一批移民(来自流沙周围乡镇)  1888年建立流沙虚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解放普宁并于7月将中共普宁政府驻地建于流沙(此时普宁存在两个政府,另一个即为由国民党军队顽蔽毁守的老普宁【政府驻地:老县迹渣城洪阳镇】);新中国成立以及普宁全境解放后并无将中心迁回老县城洪阳  1957年设流沙乡  1958年并入南阳山公社  1961年姿并悄析建流沙公社  1983年改流沙区  1986年建流沙镇  2000年12月撤销流沙镇,原辖区成为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办事处的辖区主体。

沙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9 19:28

沙县县名是因县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别称沙阳。884年,沙县治所由沙源地迁往沙溪水北凤林岗(现沙县人民政府驻地凤岗街道)之后,相传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沙县县治在沙溪之北)水中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虬溪,沙县又别称虬城。
沙县夏、商时代属扬州。周朝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辖地。秦属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国领地。汉昭帝神爵四年(前58年)属会稽郡冶县,汉建安初(196年)属南平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吴国建安郡南平县境地。东晋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同时在延平县南乡沙源地设沙戍。东晋义熙中(405~418年)设沙村县,属建安郡。宋、齐建置、隶属不变。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改名为沙县,隶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唐永徽六年(665年)又复置,从此县置至今。
沙县大历十二年(777年)属汀州。五代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属剑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为别于蜀之剑州,闽之剑州改称南剑州,沙县隶属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州分别改为南剑路、延平路;至正末(1360年)陈有定据守延平路,沙县为陈有定辖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平陈有定,改延平路为延平府。清袭明制。元、明、清三朝,沙县隶属不变。
沙县自晋未建县,历经宋(刘宋)、齐、梁、陈、隋、唐,皆为蛮荒之地,唐永徽六年(655年)之前,随设随废。
民国初废除府、州制,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制,沙县属建安道;民国十七年废道,沙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2月14日,“福建事变”中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将沙县划归延建省,在延建省政府成立之前,政务由设在福州的闽海省省府兼理。
1934年1月,中华共和国失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沙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革命委员会,2月底,红军撤离。
红军撤离之后,沙县仍为国民党统治区。民国二十三年末,福建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沙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全省设7个行政督察区,沙县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沙县,成立沙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属福建省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属福建省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改设三明市,沙县为三明市辖县。

金沙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7-15 20:44

金沙镇一带,南北朝时期为长江、黄海交汇处的南布洲,与胡逗洲邻近;宋以前称布洲场,俗称“古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取“披沙拣金”之义命名金沙,设金沙场,为通州所辖七盐场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盐课司,渐成集镇,有南、北二川门。镇区踞运盐河两岸,大部在河北,南北街短,东西街长,呈月牙形。民国18年,为区下行政建制镇。民国23年,为南通县13个区中第七区区公所驻地。全镇编为20保193甲。民国27年12月,日军侵占金沙镇。民国29年,伪政权将金沙镇分为碧霞、金虹两镇,民国31年仍并为金沙镇。民国32年金沙镇设22保220甲,民国35年缩编为15保150甲。
1949年1月28日,金沙镇解放,成立中共金沙工委和金沙办事处,分别属中共南通县委、县政府领导。金沙即为县属镇。镇区面积0.365平方公里,划为东市街、新市街、建设街、中心街、北市街、西市街、南市街、虹南街、虹西街、布市街、公园村,共10街1村。
1950年6月,改为区属镇。1952年7月,为金沙镇区。1954年8月仍为县属镇。1956年6月,设管理区。第一管理区:新市街、东市街;第二管理区:西市街、中心街、北市街、建设街;第三管理区:虹南街、南市街;第四管理区:布市街、虹西街。公园村和各街所属农户分建一、二、三、四、五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建金星人民公社,管理区和农业社改称工区。次年1月改称金沙人民公社。1960年7月,工区改称居民和蔬菜管理区。1961年蔬菜管理区划分为虹西、虹南、公园村3个蔬菜大队。1965年,金中公社第十六大队划入,为第四蔬菜大队,即新三园大队。1977年12月,金沙公社仍称金沙镇,属金沙区。1979年6月,金沙镇从金沙区划出,直接由中共南通县委、县政府领导。
1984年5月,金南乡并入,全镇为16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1987年3月,金中乡并入,全镇为33个村、8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5月,撤销金沙镇、金西乡、金乐乡、金余乡,设立金沙镇。全镇面积120.84平方公里,耕地1063****亩,辖84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年末人口20.4771万人。
2001年9月,在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后的碧堂庙、指金桥、金南、盆架桥4个村及金南、金和、镇南、八角亭、碧堂5个居委会划归通州经济开发区。至2005年末,全镇面积110.91平方公里,耕地7018公顷。复耕土地58公顷,内河水面570公顷。除汉族外,有壮、苗、侗、土家、彝、布依等17个少数民族143人。定居金沙镇的海外华侨12人,港、澳、台胞46人。
2015年3月26日,南通市通州区行政区划调整, 撤销金沙镇。

黄沙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1 04:29

全镇属黄土丘陵地带,故名黄沙。黄家岁升圩原名连盛圩、过去以地属黄姓,圩址又近大黄家村,故改称黄家圩。1958年建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运雀核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旁掘地1377.6公顷,6970户,27553人。

沙洋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12:22

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荆门属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
沙洋在汉代名汉津口,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535-556 年)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907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
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载:原蒙古兵围攻襄阳,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讨使岳飞在荆门的鸦坡(今沙洋县五里镇友联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进驻岳家军8年,故名岳飞城。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县城。同时在县城北部建有麻城铺。该铺为东南道,(荆门到沙洋)中的驿站。是古绿麻县城高在绿麻同(今沙洋镇)的引伸。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长林县迁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长林保盈仓。
元代,沙市、汉津(今沙洋)等15处设水驿站。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长林县入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1736-1795年),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为直隶州,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三年(1914年)沙洋改称第二区、后港、拾回桥、四方铺、建阳驿、柴家集分设三、四、五、六、七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荆门直属省、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军侵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 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