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类似幸存者偏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6:13

民国各路大师,当时民国百姓识字率是20%,所以剩下来那些识字的里面出了几个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1个回答2024-03-06 17:18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仿碰培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一家卖降落伞的店好评都是100%,这是为什么?因为会给差评的人已经遇难了。

这就是只考察幸存者特征造成的偏差。

幸存者偏差告吵敏诉我们人们往往给成功者戴上光环,以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其实也有可能他们的做法是错的,只是幸存下来了而已。

因为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可能做法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出来讲。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

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备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两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4-20 14:37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1个回答2024-01-27 08:38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产生背景: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 引擎尚好。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1个回答2024-01-27 21:59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产生背景: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 引擎尚好。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原理
1个回答2024-02-22 04:47

幸存者偏差原理: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笑神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冲敏。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散升枝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

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产生背景

二战时期,盟军的科学家发现,那些成功返航的战斗机的机身部位被打得千疮百孔,但很少有飞机被打到引擎、油箱部位。很多人凭直觉认为,飞机的机身更应加强防护。但科学家研究很久之后才得出了看似反常的结论:引擎和油箱被打到的飞机大都已经坠毁,没有返航,所以才出现“飞机机身更容易中弹”的假象,因此飞机的引擎和油箱更应该加强保护。



幸存者偏差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4 06:56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伯克松悖论”,以及电话民调偏差等。

产生背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幸存者偏差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6 18:03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统计学上的定义是: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忽略了样本的随机性和全面性,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随机样本,从而对整体的描述出现偏倚。

幸存者偏差的规律。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

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幸存者偏差生活例子有哪些呢?
1个回答2024-03-19 21:15

幸存者偏差生活例子有保健品有的老人觉得有用、读书无用(人家小学毕业都是千万富翁)、你跟那些抽烟的人说吸烟有害健康,他跟你说隔壁大爷也抽烟,不是照样活到90几等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再去查阅一下这个知识点。希望大家能用“统计思维”更加理性的看待我们的生活。

当然“幸存者效应”亦在我们的考研过程中出现。比如某一部分做题正确率很高,感觉这块学习的很好很到位。但并不代表真的掌握了,有可能是题目整体偏简单。

很相似,躺在了自己的舒适区里(之前学习写过一篇文章叫本科都学过这些课本,还用得着再去细看?提到了 这点大家可以去看看)。

幸存者偏差的故事

再比如,人大应统专硕,大家被21年真题的时序吓住,结果现在备考22考研的重点放在了时序上。但如果你去看历年真题就清楚,每年都会有新的点出现。比如18考研的辛普森悖论证明题等等。这些以偏概全的情况,导致了大家复习方向的迷失。

再再比如,很多同学觉得贾俊平《统计学》这本书太简单了,统计学这学科没有挑战性,其实简单是写书人厉害把难点写的通俗易懂,但不代表知识点简单。如果你想领悟一下更难的看不到的统计学,欢迎找学长试听,让你更高维看待《统计学》。

今天和大家聊聊传说中的幸存者偏差,相信很多人都只是听过,却并不理解。这个词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就是只针对被选择出来的幸存者,或者说成功者进行研究。

幸存者偏差有车吗
1个回答2023-08-11 21:05
可以有。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很经典的逻辑思辨观点明迅,简而言之就是:误将经过筛选得到的显性信息当做是具有完全代表性的基础信息,从而产生出了错误的分析推断。这派基种逻辑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筛选过激羡此程的存在。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