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乱世英雄15

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成语(至少15个)
1个回答2024-03-07 13:36
气吞山河
英伟不凡
功名盖世
英姿勃发
大义凛然
宁死不屈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智勇双全
横扫天下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力挽狂澜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奋勇当先
气宇轩昂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傲然屹立
光明磊落
百炼成钢
百折不挠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3-12 07:58
【答案】
(1)反对以孔子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认为是和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因人因时而变。
(2)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道学家的虚伪,思想界的因循守旧。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读懂文言文,归纳李贽思想的核心,即是李贽的历史观。抓住材料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看出作者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说明是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
(2)“李贽的悲观”指的是李贽的思想特色,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是考察李贽离经叛道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方面来考虑。时代特征则从经济、政治、思想几方面来考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离经叛道的李贽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3-24 16:45
【答案】
(1)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5分)
(2)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10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考点: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的杰出人物·戴高乐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5-14 03:18
【答案】(1)材料一认为加尔文孕育了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并成为了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3分)
材料二认为加尔文迫害科学家的自然研究超过了天主教会,阻碍了近代医学和近代科学的发展。(3分)
(2)不矛盾。(2分)
理由:两则材料对加尔文的评价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果。(2分)
材料一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加尔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由选举产生等民主思想使其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和制度的楷模,从这一角度看加尔文是值得肯定的。(3分)
材料二是站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加尔文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是由其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地位决定的,这体现了其落后性,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加尔文是应该被否定的。(2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英国和美国这股争取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是加尔文主义孕育出来的”可以看出材料一的观点对加尔文持肯定积极的态度。从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可以看出材料二的观点。(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加尔文的态度并不矛盾,两则材料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学生可从加尔文改革的内容产生的影响和加尔文对待科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宗教改革的杰出人物之加尔文(课标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之加尔文宗教改革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1-27 20:01
【答案】(1)材料一认为加尔文孕育了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并成为了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3分)
材料二认为加尔文迫害科学家的自然研究超过了天主教会,阻碍了近代医学和近代科学的发展。(3分)
(2)不矛盾。(2分)
理由:两则材料对加尔文的评价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果。(2分)
材料一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加尔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由选举产生等民主思想使其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和制度的楷模,从这一角度看加尔文是值得肯定的。(3分)
材料二是站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加尔文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是由其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地位决定的,这体现了其落后性,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加尔文是应该被否定的。(2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第⑴小题:该题属于比较型试题,学生回答时需要清楚地将两则材料的观点列举出来,即材料一认为加尔文孕育了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并成为了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材料二认为加尔文迫害科学家的自然研究超过了天主教会,阻碍了近代医学和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⑵小题:该题看似两问,其实只有一个问题,但作答者的观点很重要。不能自相矛盾,总体上难度较大。仔细推敲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两则材料的评价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果:材料一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材料二是站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尔文
读书卡家长评语15字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29 05:42

1、孩子要记住:人影响短暂而微弱,书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2、我孩子,热爱书籍吧,书是学生营养品。

3、读书是一种最好学习,无论读什么书,你都会有收获。相信读书会启迪你智慧,丰富你思想,从书中汲取营养吧,书能让你学到智慧,学到修养,学会做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宝贝,请你爱上读书吧!

4、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但不仅仅是身体方面,而是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人。所以,在你成长道路上,不仅需要老师孜孜不倦教诲,还需要有一个好伙伴陪伴在你身边,那就是——书。你已经是小学生了,爸爸妈妈很高兴能经常看到你认真地在书桌前看书。

5、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航船,载着你我驶向生活的海洋;一篇美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你我前进方向。与书香结缘,在文苑漫步,让你我一起追寻幸福阳光梦想。

6、书籍是人类文明摇篮,知识海洋,愿你徜徉其中,茁壮成长!

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走进书海洋,能让我孩子学到更多知识、思考、审美、友善、宽容、文明、礼貌……我希望在今后人生道路中,让书籍陪伴她成长,让书籍成为她一生好伙伴。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3-12 07:58
【答案】
(1)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5分)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5分)
(2)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5分)
(非选择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该题总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二的关键信息,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
(2)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和老师的主张不同正体现了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急~!~!~!《名人传》的书评或者读后感共15篇
1个回答2024-03-14 09:43
《名人传》读后感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2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3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4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个回答2024-04-02 16:35
【答案】(1)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4分)
特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衔接。(4分)
(2)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7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中可以看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从材料“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中可以看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特点。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需要根据材料中的“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等信息可以推论出相关的结论。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近代著名人士·黄炎培
求五篇名人的一个事例及对他的评价【急!】【15分】
1个回答2024-03-02 02:40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顾炎武手抄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荻草代笔: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经常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悬梁刺骨: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