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焚书京东大鼓

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1个回答2022-05-16 13:42
漏是指古代用的计时工具叫漏刻。恨漏长的意思是说(因为彻夜不能入眠,所以)很讨厌漏刻缓慢,(黑夜漫长)。
黛玉为什么要焚稿?
5个回答2022-04-23 12:25
这些稿子是以前黛玉和宝玉在一起写的情诗,现在宝玉被骗,以为自己娶得林妹妹,所以心里很高兴,被林黛玉看见了,自然也就生气,所以林黛玉觉得这些曾经花了她心血写出来的稿子是在浪费她的感情,一气之下就烧掉了
简述黛玉焚稿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08 15:43
  黛玉焚稿的故事情节简述:

  黛玉那天略感身体好了些,于是出门去给贾母请安,发现忘了带手帕,让紫娟去取;无意中,听到傻大姐说宝玉要娶宝钗;之后紫娟回来,将黛玉带回潇湘馆;在门口,黛玉开始吐血,之后病情加重;偶有清醒时,让紫娟拢上火盆,将她扶起,让雪雁拿出当年宝玉送的手帕烧掉;之后开始烧她平时写的书稿,紫娟扶着黛玉不敢松手,当雪雁再次进屋,诗集已经烧了。
简述黛玉焚稿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13 14:35
黛玉焚稿的故事情节简述:

黛玉那天略感身体好了些,于是出门去给贾母请安,发现忘了带手帕,让紫娟去取;无意中,听到傻大姐说宝玉要娶宝钗;之后紫娟回来,将黛玉带回潇湘馆;在门口,黛玉开始吐血,之后病情加重;偶有清醒时,让紫娟拢上火盆,将她扶起,让雪雁拿出当年宝玉送的手帕烧掉;之后开始烧她平时写的书稿,紫娟扶着黛玉不敢松手,当雪雁再次进屋,诗集已经烧了。
简述黛玉焚稿的事
1个回答2024-04-01 04:27
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简述红楼梦中黛玉焚稿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13 05:02
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便挣扎着起来,叫丫头将往日所写诗的稿本和题诗的绢子拿来,扔在火盆里烧毁。 希望帮到你!~
白派京韵大鼓《哭黛玉》的唱词
1个回答2022-04-05 06:52
应该是,梦下园林草木长…
简述“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情节
1个回答2024-03-01 19:56
这节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是对应的,一边是潇湘馆魂断离恨天,一边是贾宝玉良辰美景更显凄凉。林黛玉喜欢的人贾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薛宝钗,木石缘断金玉方成,她在临终前烧掉和贾宝玉的旧日念想,了却前缘。
林黛玉为什么要进京都?
2个回答2023-04-11 06:11
林黛玉是六岁到贾府的,是十五岁死的
按小说文本的顺序来推算年龄,自然要先从黛玉进京说起。第二回交待黛玉时就明说他“年方五岁”,然后,“将一月光景”病愈的贾雨村被聘为林府西宾,“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因而黛玉六岁母丧,至雨村与冷子兴演说荣府时,说黛玉母“可伤上月竟亡故了”,而随后黛玉便进了贾府,可知应在同年,即黛玉仍为六岁。由黛玉对王夫人说“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应知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同回冷子兴一节文字中,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也正好对笋。

黛玉进贾府时,是“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可见身量较小,再有贾母的第一反应也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完全拿她是小孩子家应待,细细的找此类笔墨甚多,因而从黛玉进贾府的这一系列描写来看,此时六岁也是合乎实际的。因此这个时间黛玉六岁,宝玉七岁,应无疑问。

黛玉死时 是他们谈婚论嫁的年龄,也就是16岁左右
黛玉的死亡时间 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海棠花本应三四月份开,但这株花开在十月,后隔了没多久一些祸事就在贾家发生了,其中也包括黛玉之死,按照这个推论应该是深秋时刻死亡
死的时候是十五岁,死前遗言说自己活了十五岁.花一样的年纪.可惜.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02 05:12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真相 第三回,林如海在妻子死后,因黛玉“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从贾母书信之命,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黛玉“洒泪拜别”,带了一个“极老”的“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一团孩气”的十岁小丫头雪雁,登舟而去。租没和《红楼梦》很多情节一样,林黛玉进京都的故事也经不起推敲,处处自相矛盾。比如林家为何千里迢迢的把女儿托付给贾家?要知道在封建时代,一般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子都足不出户,且林如海自己仍在当官任上,也有几房姬妾,弊态纳“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不是过硬的理由。以林如海的家世和肥缺(四代袭列侯,林如海又任巡盐御史),只得黛玉一女,如何他死后其女儿寄居贾家却“一无所有”(四十五回),他家的钱财都到哪里去了?林如海既对黛玉“爱如珍宝”,怎么就放心一个十岁的丫头和“极老”的王嬷嬷护送一个六岁的独生女儿进京?又如何这女儿进京后突然变成了一个懂得“步步留心,闭埋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多心眼的大姑娘?黛玉年仅六岁,如何会有一个“极老”的奶妈?论理这奶妈最多不过三十出头才是。雪雁才十岁,却自幼就服侍黛玉,莫非她两三岁就开始服侍人了?《红楼梦》打破空间限制和时间顺序,以倒叙和顺叙结合叙述年家“三春”的故事,原来,林黛玉上京,是雍正三年年羹尧从杭州押解上北京的隐写。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听过一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曲《分骨肉》,说的不是别人,就是第三回抛父进京都的林黛玉。所谓“一帆风雨路三千”,就是“她”从“扬州”登舟来到北京的隐写,“扬州”即“东南”杭州,利用《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的说法,把在江南和东南的杭州曲解成扬州。黛玉此番水路是苦海慈航,“弃舟登岸”寓意“她”从此脱离苦海,去往西天,是死亡的隐写。所谓家园,是年羹尧在西安和杭州的家业,所谓“残年”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年遐龄,年羹尧的父亲,这些笔者已有另文分析了。因此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在小说里是北京。和林黛玉抱头痛哭的贾母,暂时充当年遐龄,就是“她”“恐哭损残年”。五十七回紫鹃“试忙玉”时说黛玉“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所以才投奔了贾母来。这话其实于理不通,因为贾府并没有黛玉的父母。但是如果把贾母暂时看作“黛玉”的父母,却又说得过去。年羹尧在雍正三年冬天押解到京,不久即被赐死,作者精心暗示了这个事实: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第三回)“残冬”说明此时是冬天,“碧纱橱”虽是现成的建筑术语,但也是曹雪芹借来暗示事情的工具,原来,它是“必杀除”的谐音。《红楼梦》说的是还泪报恩的故事,“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已经表达了这个意思。林黛玉、林如海、贾政、贾母等人其实都是年羹尧一个人,贾雨村是雍正,他被敷演成黛玉的老师,有“训教之恩”,所以林如海必须对他“尽心图报”,这其实仍然是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罢了。《红楼梦》的故事,跳来跳去都跳不出这个圈子。黛玉在冬天从南方到北方,作者把她比作反季节而飞的大雁,所以她的丫头叫雪雁;作者认为年羹尧是“王”,所以黛玉的嬷嬷姓王,这个“王”姓是为林黛玉设计的;作者认为年羹尧三年里如在苦海泛舟,死是一种解脱,所以林黛玉坐船上京城并在京城“弃舟登岸”。如此等等,都是作者极力在小说中表达的意思。作者又善于利用回目数字作文章。林黛玉进京被精心安排在第三回,隐指雍正第三年。林黛玉上京后,回去过扬州一次,然后重新上京,实际上她上过两次京。但这两次上京,都是为了暗示“黛玉”是从江南坐船来京。这条线索的暗线是林如海死,他的死就是年羹尧的死。年羹尧进京前,在京城和在杭州的家都被查抄,并把抄出来的银子一百二十万发两往西安填补亏空,这就是“穷通皆有定”以及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的由来,“发三二百万的财”隐指查抄年家的事。贾琏是带黛玉回扬州奔丧的人,由他来说这话,影射他接管了“林家”的财产。这就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真相。林黛玉上京,既是“三春”故事的结束,又是“三春”故事的开始,因此作者安排“黛玉”住进了“西厢”,从这里,曹雪芹开始了年羹尧在“西厢”里“三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