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相声家族渊源

朱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4-30 16:34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朱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6-05 00:05

题主问的是明朝朱氏嫡系后裔,明朝灭亡时朱氏大宗是朱由检一系。朱由检的儿子们下场(不含早夭的):太子朱慈烺 不知所踪定王朱慈炯 不知所踪永王朱慈照 不知所踪悼王朱慈焕 康熙四十七年处死 结论:明朝朱氏嫡系不是死就是失踪,不可能找到了。

朱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4-20 20:45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

刘氏家族渊源史
1个回答2022-10-07 00:38
我家也有朝延这两个字,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又从四川到贵州的
常氏,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11 10:46

甘肃-临夏-常氏祖籍:南京大留属行。时序迁徙:大致在1850年左右,沿陕西到达(现今地)甘肃省临夏县河西乡大常家

燕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3-12 16:57
燕(Yā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

源流二



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源流三



源于祁姓,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

源流五



源于高阳氏,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晋王朝先祖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静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称司马氏。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流七



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桀燕国,是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是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公元895~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公元911~913年仅二年。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燕济氏,亦称颜济氏、严穆吉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严氏、杨氏、吉氏、穆氏等。

⑵.满族燕札氏,亦称颜扎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等,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张氏等,其中的张氏为乾隆大帝赐姓。
魏氏与卫氏有什么渊源
4个回答2024-01-12 02:53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当代魏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603万。
中文名
魏姓
外文名
Wei
魏姓人口
603万
姓氏排位
45位
宗族先贤
魏征 魏源 魏巍
源流
魏(山西芮城县北)
源流一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
源流四
出自外姓改姓魏:

魏姓图腾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五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流六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卫姓,卫满朝鲜国姓,出自周代王族,山东名门望族也。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或以康为氏。季子曾有名言曰:卫有君子卫有君子,其国无故。”(卫国有很多君子,所以这个国家不会有大难!)
西汉汉武帝时期因为卫子夫皇后之故,卫氏满门显赫!
先后卫子夫、卫青、卫宏、卫瓘左右朝政。
中文名
卫姓
来源
姬姓周王族
始祖
卫康叔
分布
河南、河东郡、河南濮阳
卫姓名人
卫绾、卫子夫、卫青、卫宏、卫瓘
姓氏起源
源出一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
源出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出三
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源出四
源于周室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出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出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魏氏与卫氏有什么渊源
1个回答2024-03-04 02:59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当代魏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603万。
中文名
魏姓
外文名
Wei
魏姓人口
603万
姓氏排位
45位
宗族先贤
魏征 魏源 魏巍
源流
魏(山西芮城县北)
源流一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
源流四
出自外姓改姓魏:

魏姓图腾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五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流六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卫姓,卫满朝鲜国姓,出自周代王族,山东名门望族也。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或以康为氏。季子曾有名言曰:卫有君子卫有君子,其国无故。”(卫国有很多君子,所以这个国家不会有大难!)
西汉汉武帝时期因为卫子夫皇后之故,卫氏满门显赫!
先后卫子夫、卫青、卫宏、卫瓘左右朝政。
中文名
卫姓
来源
姬姓周王族
始祖
卫康叔
分布
河南、河东郡、河南濮阳
卫姓名人
卫绾、卫子夫、卫青、卫宏、卫瓘
姓氏起源
源出一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
源出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出三
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源出四
源于周室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出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出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源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5-04 16:09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今天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如今,霄乡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判梁世界各地还有两千多人。
三国时期,活跃在河西走廊的鲜卑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规模最大。曹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却不得继位。拓跋匹孤因此而愤恨不平,遂率领自己的部族人脱离鲜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游牧。传说,后来拓跋匹孤的儿子拓跋寿阗生于棉被之中,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寿阗就成为了秃发寿阗。又传说,拓跋寿阗崇尚猛禽“鵚”,即秃鹙,常以鵚羽为头饰。而鵚羽就是“秃发”,即秃鹙的毛发,因此改称秃发寿阗。所以,拓跋寿阗率领的这支鲜卑拓拔部落就“秃发”得名,称秃发部。且族人皆因首领拓跋匹孤不得继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为秃发氏,回避了原来的拓拔氏,史称“秃发鲜卑”。实际上,“秃发”本就是“拓跋”的汉史异译读音,所以其原本就与拓跋鲜卑同宗同源。数年后秃发寿阗逝世,由其孙子秃发树机能接替了秃发鲜卑的大人职位。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二十一年(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麟嘉九年,公元396年),后凉太祖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太初元年,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自号南凉烈祖武王。秃发鲜卑历经拓跋匹孤→秃发寿阗→秃发树机能→秃发思复鞬→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到了东晋义熙十年(南凉掘迅运景王秃发傉檀嘉平七年,西秦乞伏炽磐永康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一说王孙)逃离开故地,辗转投奔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接纳了他,并对他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就昌闹此赐他姓名源贺,晋封他为西平侯,从此秃发破羌改称源贺,历史上也称其为秃发源贺。
源贺,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历经一千五百九十余年,世代相传至今。

曾氏家族来源
1个回答2024-03-22 10:15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如今的曾姓人,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
  全国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