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辛弃疾的相声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个人生平简介
1个回答2024-04-14 09:31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3、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郭德纲的辛酸成名史
1个回答2024-03-13 17:02

郭德纲的辛酸成名史

  每个成功的人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辛酸的过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郭德纲的辛酸成名史,欢迎大家阅读。

  郭德纲的“启蒙”老师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父亲是个警察雹衡,小时侯,母亲身体不好,他常被父亲带到单位去,在父亲的管片儿内,有个红桥俱乐部,那时常演些戏曲和曲艺,父亲去工作时,他便被安排在这里。幼时的这些戏曲和曲艺演出,影响了郭德纲后来的人生。

  少年时代,两个有相同爱好的朋友闯入了郭德纲的生活。一个叫小五,一个叫小勇。小五的父亲是评书老艺人,曾红遍东北,晚年落在天津。小五的父亲一见郭德纲就很喜欢,称他是上人见喜,于是,郭德纲开始了学艺生涯。“早上先买张报纸带去,进门时伺候老爷子起床,倒痰桶收拾屋子,给老爷子沏茶,一切忙完了,就要说活了。本来是学评书,可第一段先学的是相声[五行诗],这也许就注定了我早晚要说相声。老爷子说是用[五行诗]来给我砸基础,说身上动作。整个活里各种人物可不少,岳飞岳云吕布貂禅董卓西门庆武大郎。。。为[五行诗]我可受了罪了,比划金锤时一手一个酒瓶子,金枪是用毛巾捋,学董卓撩袍时披着棉被上院里站着,唉,那是夏天啊。若干年后我教潘云侠[五行诗],这一切全用上了,潘云侠呲牙咧嘴的时候,我笑了,好象看到当初的我。”郭德纲后来回忆说道。

  郭德纲曾“三进京”

  为了在相声界发展,郭德纲曾“三进京”。1988年,15岁的郭德纲第一次进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下边的一个说唱团,在团里待了一年,被退回天津。为了糊口,郭德纲在天津各种小剧团里唱戏,过上“跑江湖”的日子。后来,不甘心离开相声艺术的郭德纲又来到北京,但因为找不到接纳他的相声表演团体,他只待了三四天就回津了。1995年,郭德纲第三次进京。这一次他从最底层干起,给各种剧团唱戏、打杂、做零工,一有机会就坚持创作相声段子。直到最后一次进京,才正式立足,也才有了德云社的前身。

  那段时间,郭德纲有过一段低潮期。“最惨的时候,节目组为了考验郭德纲能不能当主持人,把他关在商场的玻璃展示柜里关了48小时,商场就在合肥最繁华的大道上,他要在里面吃饭睡觉,被走过的人观看。刚开始还好,后来崩溃了,但很多人给他写鼓励的话贴在玻璃窗上,半夜还有乞丐要陪他聊天。”

  曾落魄到卖表换馒头 台下只有一个听众

  郭德纲在接受很多采访中都谈到了自己在北京发展的艰辛。当年来北京,纯粹是为了混一碗饭,但也落魄到必须把身上仅有的一块怀表当掉,才能换两个馒头的地步;而且,有一次说相声时台下只有一个听众。

  2005年冬天,一个叫做“郭德纲”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间蹿红了大江南北。他曾在保利剧院创造了返场22次的奇迹,成为相声界的神话。神话的创造者,是那个叫王惠的女子。郭德纲现在有无数“钢丝”,而资深钢丝则自封为“不锈钢丝”。很少有人知道,成名之前,郭德纲和所有的北漂一样经历过艰难的闯荡:面对过台下只有一个观众的尴尬,经历过身无分文的窘境。

  得上绝配。”

  对妻子王惠留下深刻印象

  王惠从小学习鼓曲,14岁就红遍天津。用郭德纲的话说“人家出名时,我还嘛也不是。”1997年,郭德纲去河北保定演出,随团的有王惠,虽然大名早闻,但郭德纲没想到她竟如此年轻,比自己还小一岁。

  虽是名角,但王惠热情开朗、平和朴实,给郭德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演出转场时,郭德纲帮王惠拎行李箱,照顾她上下车,细微的关怀令王惠心里很温暖,两人很快熟悉起来。

  郭德纲感情史揭秘

  回到天津,郭德纲与王惠开始了来往,谁有什坦前么演出,让肆清都会邀对方捧场。有时王惠去外地演出,也会为郭德纲争取一个名额。活泼开朗的王惠像一缕阳光,将郭德纲心头的苦闷和阴霾驱散得一干二净,与她在一起,郭德纲感到生活从未有过的美好。那时郭德纲默默无闻,收入很低,前途的迷茫让他苦闷不已。而且,他离过婚,有一儿子,两人条件差距太大。因此,郭德纲只得把这份感情压在心里。

  有一天,仿佛有一种心灵感应,郭德纲拨通了王惠的手机,还未开口,电话那头传来了王惠有气无力的声音:“我在郑州演出,病倒了……”郭德纲心揪紧了,他说:“你等着,我马上来看你。”放下电话,郭德纲连夜从天津赶往郑州,第二天凌晨5点,当他风尘扑扑赶到她面前,王惠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王惠在医院里住了两天,郭德纲形影不离地守护了两天。两天后,郭德纲与身体康复的王惠一起回到了天津,他鼓足勇气对王惠表白了爱慕之情。就在这一次,王惠知道了他的往事。

  郭德纲的热心和才华早已深深地打动了王惠,但她没想到他离过婚,还有孩子。她一个大姑娘可不想一结婚就给别人当后妈。然而,她发现自己又离不开郭德纲,这种两难的抉择让她非常痛苦。经过慎重地思考之后,她想:这么好一个人,离过一次婚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他的爱是真诚的,为什么要拒绝呢?就这样,王惠接受了郭德纲。

  而王惠的父母坚决反对女儿与郭德纲来往。郭德纲来家里做客,两位老人委婉地要求郭德纲不要“纠缠”王惠。1999年中秋节,郭德纲买了月饼和水果看望王家父母,没坐多久,王家父母就下了逐客令。见郭德纲迟迟没有离开的意思,两位老人连推带搡地把他推出门,并把他带来的礼物扔在门外,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到他们家里来。既然王家父母坚决不接纳自己,自己又何必死皮赖脸维持这段感情?郭德纲不顾王惠的.泪眼,忍痛提出分手。1999年底,郭德纲辞去文化馆的工作,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北京。

  在人才济济的北京,郭德纲这样的相声演员根本没有登台的机会,他只得到一家小茶馆里说相声糊口。郭德纲的落魄是王惠远远想象不到的。由于老板拖欠工资,郭德纲连房租也交不上,房东敲门来收房租了,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敢出声,一直躲到半夜,才翻墙出去找东西吃。

  有一天演出完了,累得一身汗,公共汽车也收班了。“有一黑车趴活的,问去哪?我说去大兴,他说走吧,我说我没钱,就两块多,我有一表给你吧。他一听,扭头就走了。我都没嫌他是黑车,他担心我这是假表呢。怎么办呢?往前走吧。看到门口一个卖包子的,我一琢磨这是个力气活,得吃饱了。两块多钱买几个包子全吃了。然后顺着大桥走,走在桥中间时,车子一辆跟一辆地呼啸而过。我看了看天,真应了那句话——几点繁星,一弯残月。我这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了。凌晨4点钟,我才走到家,脚上已经磨得全是泡了。”

  躺在漆黑的小屋里,王惠的身影不停地在他脑海里浮现,他发现自己对王惠还是难以释怀,但他们已经分手了,他不能再回头。黑暗中,酸涩的泪流满他的脸……

  第二天,郭德纲茫然地坐在马路边,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了他的视线,那不是王惠吗?王惠也看到了郭德纲,两人飞快地迎过去,没有言语,紧紧拥抱在一起。郭德纲带着王惠去了他的小屋。王惠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什么都没有,桌子上放着几个干硬的冷馒头……这一切让王惠心痛如割,她流着泪求郭德纲:“你跟我回天津吧,我不忍心让你在这里受苦。如果我父母再反对,我就把户口簿偷出来和你登记结婚!”

  郭德纲紧紧捉住王惠的手,感动得流下眼泪,却说:“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所有人都会看不起我。”郭德纲的固执让王惠无可奈何,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他,含着泪回到了天津。

  那时候相声很不景气,连专业相声演员都鲜有演出,郭德纲所在的茶馆生意更是萧条。“最惨的时候,台下只有一个观众。说到一半,台下这大爷手机还响了,台上就停了,看着他接电话。他觉得不好意思,对不起对不起,听相声呢,对不起,您接着说。现在说这个,大伙哈哈笑,当时是很辛酸的事。”

  2001年秋天,善解人意的王惠带着郭德纲儿子来北京看他,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幕让王惠泪眼迷离,父子俩相距不远,相见却这么难,要是他们结了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好了。王惠下定决心,她要来到北京,和他一起奋斗。两人从前门一直走到了王府井,沿途每路过一家茶楼,王惠都要带郭德纲进去看一看:“你看,这里不是有人在说相声吗?也许别人比我们更难,但人家在坚持。”

  王惠放弃自己的大鼓专业,一头扎进相声的海洋里,为郭德纲收集了300多段传统相声段子,郭德纲自己动手改编,融入一些现代元素,然后在家里表演,王惠成为他唯一的观众。不满意的地方,夫妻俩一起修改。

  2002年底,郭德纲与几个同行成立了“德云社”曲艺团体,由他和两个同行每天说专场相声。慢慢的就被大家所熟知。这些我们就不在说了。

  通过郭德纲的辛酸成名史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要羡慕那些看上去很风光的人,因为人家是努力来的,他们的艰辛你们没有看到,

;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什么梗
1个回答2023-11-10 05:06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这个梗说的是:就是给配乐填词,音乐的三个声音__登,de二声de三声,连起来听成郭德纲是很顺耳的翻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耳。

有人也听成高老庄,高老庄,高老庄;另外有一段战斗音乐是四个声循环,有人翻译:蒋委员长~蒋委员长~蒋委员长。那段bgm也就成了蒋委员长之歌。

郭德纲,男,1973年1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相声演员,曲艺演员,电影、电视剧演员,主持人;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2005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06年于解放军歌剧院举办德云社相声专场,同年于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德云社省亲相声专场,创下连续25次返场纪录。

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什么梗
2个回答2022-10-26 14:55
加快速度并连读,像马蹄的蹄哒声,最后加上“于”谦的“吁……”。就像让马停下来一样。
辛弃疾是什么人?
1个回答2023-01-04 11:38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为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辛弃疾?
1个回答2022-10-25 01:26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关于辛弃疾的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03:45
义斩义端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辛弃疾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22:22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5:35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3:22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