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评书

萨尔浒之战
1个回答2024-07-02 16:11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经过数月的筹划,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经略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会师赫图阿拉。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出,经三岔口,过尚间崖,进攻苏子河;西路由总兵杜松统领,出抚顺关向西,直驱赫图阿拉;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统帅。出清河,过雅鹘关,直攻赫图阿拉;东路由总兵刘铤指挥,出宽甸,从东面捣后。明兵四路计9 万余众,号称47万。

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李永芳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首先,以八旗精锐迎击欲立首功的明军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双方对峙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努尔哈利用杜松派兵袭击界凡之时,猛攻萨尔浒明军,明兵溃败,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杜松战死。接着,努尔哈赤将兵北至尚间崖,击败马林部,马林逃往开原,叶赫兵仓惶撤退。这时,努尔哈赤回师南下,诱敌深入,在阿布达里岗,围歼刘铤东路军,刘铤阵亡,姜功烈所部朝鲜兵投降。杨镐闻知三路军惨败,急令南路皮行碧军李如柏撤回。努尔哈赤用了5 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 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当年六月,后金打下开原。七月,攻占铁岭。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

一六一八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步骑二万征明,以“七大恨”作为伐明的檄文,分兵两路向明军发动进攻。努尔哈赤亲率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攻打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举城投降,同时还命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攻占东州、马根单等地。明朝辽东巡抚李维翰急遣总兵张承荫率明兵一万去镇压,遭后金兵伏击,全军败没。七月,努尔哈赤又率八旗兵进入雅鹘关,围攻清河城,明将邹储贤固守抵抗,结果城破被杀,接着后金又战领一堵墙、碱场二城。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不但使“全辽震动”,而且北京也“举朝震骇”,就连饱食终日、万事不理的神宗皇帝也深感“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
明朝为了安定辽东,早日把后金势力镇压下去,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后金的战争。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驻守辽东的明军业已腐朽不堪,名义上虽有八万多人,实则能作战的不过一万多人,而且兵备松弛,士气颓靡,“累年以来,不修兵具,朽戟钝戈,缓急不足为用,金鼓几于绝响,偶令之带茄截杀,股栗腕战,面孔殊无生色”,这样的军队实在不堪一击。所以明朝政府只好“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又招合朝鲜、叶赫”,可是,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军队也和辽东明兵一样腐朽,许多人“伏地哀号”,不愿出关”,不少将领“哭而求调”。由此可见,明朝出师并无取胜的把握,只是打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战争。

明朝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经过九个多月的准备,到了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的四月,赴辽的明军都先后到达,再加上胁迫征调的一万三千名朝鲜兵,总共有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由北;杜松率军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明廷被自己虚张的声势所欺骗,洋洋得意地认为“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

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努尔哈赤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燃举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因此,只派五百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一部署是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十万多人,而后金只有六万人,处于劣势。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以六万人对付杜松的三万人,才能够在战役上稳占优势,取得主动权。于是他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在萨尔浒一带相遇,揭开了著名的萨尔浒战斗的序幕。

这次战役,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萨尔浒、吉林崖战斗。四月十三日,杜松率领三万明军,出抚顺关,十四日到达萨尔浒,得知后金正派兵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于是杜松留下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一万人攻打界凡城,把已经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已到界凡以东,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他说:“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此兵破,则界凡之众,自丧胆矣”,便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明军遭到突然攻击,纷纷逃往萨尔浒河西岸,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部被歼。而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丧生,全军覆没。“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于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

第二阶段是尚间崖、斐芬山战斗。四月十四日,马林率明军与叶赫兵出三岔口,扎营于富勒哈山的尚间崖,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互为犄角,彼此声援。

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以后,乘胜挥戈北上,十五日,后金兵首先击溃了驻守斡辉鄂模的明年,随后又攻打尚间崖,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斐芬山的明军也被攻灭。

第三阶段是阿布达里冈、富察战斗。四月十日,刘綎一路出宽甸,此路明军虽然出师最早,由于山道陡峭,大雪封山,进军迟缓,迟至十五日才到达深河。后金的少数守军沿途拦截,且战且退,竭力阻滞明军的前进速度。十六日,刘綎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兵到达富察(富车),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

这时,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很快在东线集中了三万多人,“隐伏山谷”,待机而动。明军却焚毁村寨、“分掠部落”,并无戒备地前进。后金军“不意突出,冲断前后”,刘綎战死,全军覆没。代善随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带的朝鲜军,姜弘立的军营被紧紧围住,“孤阜狭隘,人马揊侧,屡日饥卒,兼之焦渴,欲走则归路已断,欲战则士皆股栗,至有抛弃器械,坐而不动者,事无可为”,于是姜弘立以下,全军投降。

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灭的厄运。

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努尔哈赤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在五天之内,在三个地点进行了三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结果,后金大胜,明军惨败。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御转入了进攻。
萨尔浒之战?
1个回答2024-07-05 18:47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萨尔浒战役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6-09 00:23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萨尔浒之役
1个回答2024-03-17 16:19

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想一举消灭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共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明军企图以“分进合击”取胜,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力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役以四路明军三路遭全歼而结束。经此一役,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愈趋动摇。后金牢牢掌握着对明战争的主动权。

读水浒传读后感评语?
1个回答2024-01-27 03:19

在年轻时要做八十岁想起还会笑的事情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

要水浒传的评语
1个回答2024-02-18 23:49
《水浒传》是公认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少思想史家、文学家在开列的“青少年必读书目”中,都有《水浒传》,金圣叹更是认为,《水浒传》在“惩恶扬善”,对人的教化作用上,与“四书五经”相同。

“《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从来人却是不晓得。”(《读第五才子书法》,下引文同)

“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底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传读后感带评语?
1个回答2024-02-12 10:00

《水浒传》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它不仅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让我知道了“忠义”二字的分量。

水浒传整篇都在突出“忠义”二字。起初,教头王进被高俅陷害,逃到史进庄上;后来史进到渭州找师父,遇到了提辖鲁达,鲁智深因为三拳打死郑屠,出家当了和尚,来到大相国寺看菜园,结识了林冲,林冲最后被逼上梁山。怎奈王伦要一个投名状,林冲下山等了几日,只等到杨志。杨志后来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纲,晁盖等人在黄泥岗把生辰纲给劫走了,朝廷派郓城县衙竭力捉拿晁盖等人,而郓城县押司正好是宋江``````便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梁山起义。后来梁山军马被朝廷招安,奉命去征缴方腊,梁山军马损伤大半,最后宋江喝下御赐毒酒,梁山起义彻底完结,都是为了忠义二字。

  宋江上梁山后,对晁盖多次提起要招安,当上了山寨之主,宋江也时时不忘让梁山众弟兄为朝廷效力。征方腊之后,宋江对朝廷一片热忱,明知是毒酒,也喝下了。此乃“忠”。为了救时迁,三打祝家庄;为了救柴进,二夺高唐州;为了报晁盖之仇,擒索超关胜,兵打大名府,火烧翠云楼,活捉史文恭,此乃“义”。宋江本是忠义两全之人,却被朝廷奸臣所害。

  朝廷想让梁山军覆灭,便想出了让他们去征方腊这条计策。江南方腊也是四大叛军之一,手下兵力雄厚,有猛将数百员。梁山兄弟浴血奋战,收复失地,同时也一个个惨烈的死去。梁山十六小彪将折的只剩三人,步军将校十七员也只剩三人,天罡星上将秦明,董平,张清,徐宁,索超,刘唐,史进等也都战死沙场,武松被方腊割下一条胳膊。林冲,杨志,穆弘被瘟疫病死。最后只剩二十七人回京。尽管如此,朝廷众奸臣还是不放过他们,最后宋江,卢俊义,李逵被毒酒毒死,花荣,吴用在宋江坟前双双上吊。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二赢童贯”。奸臣童贯统大军征缴梁山泊,宋江排下九宫八卦阵,杀的童贯大军丢盔弃甲,在逃跑的路上,吴用又布下十路精兵,张顺,花荣徐宁,秦明林冲,关胜呼延灼,索超董平,史进杨志,鲁智深武松,解珍解宝,李逵鲍旭李衮项充,张清龚旺丁得孙,童贯所带八员大将俱被杀死,朝廷从此再不敢正眼瞧梁山军了。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讲得就是忠义二字,生活中对待朋友也要有忠义,这样在自己有困难时朋友也会帮一把。

写有关水浒传的故事加点评
1个回答2024-02-20 15:29
血溅鸳鸯楼 话说张都监听信这张团练说诱嘱托,替蒋门神报仇,要害武松性命,谁想四个人倒都被武松搠杀在飞云浦了。武松迳回孟州城张都监府,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武松:“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武松按住,将去割头,刀切不入。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 点评:武松之头断,武松之血洒,武松之命绝,武松之冤拔,而殊不知云浦净手,马院吹灯,刀之去,自前门而去者,刀之归,已自后门而归。刀出前门之际,刀尚姓张,刀入后门之时,刀已姓武。此夜一十九人遂亲以头颈试之。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武松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行为,以及其对妇女生命的藐视,并不值得提倡。
写有关水浒传的故事加点评
1个回答2024-02-22 04:24
血溅鸳鸯楼

话说张都监听信这张团练说诱嘱托,替蒋门神报仇,要害武松性命,谁想四个人倒都被武松搠杀在飞云浦了。武松迳回孟州城张都监府,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武松:“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武松按住,将去割头,刀切不入。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



点评:武松之头断,武松之血洒,武松之命绝,武松之冤拔,而殊不知云浦净手,马院吹灯,刀之去,自前门而去者,刀之归,已自后门而归。刀出前门之际,刀尚姓张,刀入后门之时,刀已姓武。此夜一十九人遂亲以头颈试之。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武松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行为,以及其对妇女生命的藐视,并不值得提倡。
请问《水浒传》哪个版本的评书最经典?
1个回答2022-05-12 20:21
田连元或者单田方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