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木大鼓锤

好鼓不用重锤的名人是谁
1个回答2024-03-15 21:49
这不是谁写的,是民间一句俗话,或者算谚语,没有作者。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响鼓不用重锤(1)
1个回答2024-04-04 23:40
      “响鼓不要重锤”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一面上乘的鼓,鼓面质量很好,不用很大力的敲也会很响。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如今已经过去十八年,但是我依然记得父亲和我在厨房吃饭时跟我说的这句话。

        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大半辈子都在老家耕种农田,不会讲很多的大道理。他对我的唯一期望就是能考上大学。但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喜欢在村子里面到处去玩。很多时候玩到中午吃饭时间了也不会回家。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里面就会听到父亲大喊我名字的声音,而我却依然沉浸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对父亲那急切的呼喊毫不知情。直到村里路过的人看到了我就会跟我说:你爸在喊你回去吃饭。而此时的我已经知道回家面临的肯定是父亲的一顿暴揍,整个村子里面再次响起的是父亲非常严厉的责备声,棍条打在身上的声音,还有放声大哭的声音。那个年龄的我们理解不了父亲对我们的爱,认为只是他随便发脾气,不会理解到担心孩子出事的那种担忧的心里。

        又是一个暑假的中午,前面所讲的事情再一次发生。我想这次回去肯定再次被暴揍。战战兢兢回到家,低着头一声不响的走向厨房。这次父亲没有拿着棍条在家门口等我,而是在厨房里正准备盛饭。看到我回来了,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我自然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乖乖的盛饭夹菜,准备端着饭菜到外面去吃。父亲看到我夹完菜,就叫住我说:你拿个凳子坐下来吃饭。我只能默默的拿来一张小凳子,坐在旁边。父亲跟我说道:你看你也长这么大了,马上就要上初中,也应该懂事了。到了吃饭时间就应该自己回来吃饭,你赖在别人家里难道是要在别人家里吃饭嘛。响鼓不要重锤,作为父亲也不想再打你,再打你也没什么用。你要自己学会这个道理。而在旁边的我继续吃着自己饭,一声不吭。

        从那以后,我在生活中依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父亲却再也没打过我。我以为我的父亲变了,其实他没变,他对我的教育方式一直没变。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一面响鼓,能在正常的敲击下就能发出很响的声音,能自己明白生活中的很多道理,而不用刻意去重击它。
响鼓和重槌 响鼓重锤
1个回答2024-03-10 12:03
  中国有句老话:“响鼓无须重槌。”这句话我在乡下听得最多,都是大人们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大人在说这句话时,有一个前提:肯定是小孩子犯了什么错误,而且不止一次。仔细想想,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着很微妙的中国式意味:如果你是一面响鼓,就不需要我敲得很重。这既给对方留了面子,顺便给了一个台阶下,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属于既是提醒又是警告,但尚处于能够忍耐的阶段。
  倘若你所面对的是一面真正的响鼓,这样的提醒或许能起点作用;倘若不是响鼓,就算你有重槌,只怕也是枉然。但无论如何,重槌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面对的是众多麻木的心灵,也有必要重重地敲打一下。国人的思维和思维模式有问题,由来已久。那种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自私自利、一叶障目、盲目自负的劣根性,也已根深蒂固。在老祖宗的荫庇下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很是受用;而我们的前车之鉴又太多,以至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谁也不敢贸然行事。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大家凑到一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重槌,响鼓不响,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一晃就过去了多少年!
  当俄罗斯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们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等巨人指引道路;西方的理性思维传统更是一环紧扣着一环,步步推进。唯有中国,在世界近代思想史上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声音,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在空中,然后一头栽了下去,再也没飞起来过。
  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针见血地把这一事实推到了我们面前,字字句句振聋发聩。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敏锐,而是因为我们太迟钝了;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我们太浅薄了;也不是因为楚渔先生有多么清醒,而是因为我们太麻木了。我一直搞不明白,中国学术界那些所谓的“精英”一天到晚在干些什么。一般人迟钝一点、浅薄一点、麻木一点似乎无可厚非,难道他们也是这样吗?在个人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面前,“精英”们的追逐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宣扬什么,维护什么,迎合什么,他们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没有人从这个队列里勇敢地站出来,像楚渔先生这样发出自己独立的、有良知的呼声。幸好还有一个楚渔,在没有重槌的情况下,楚渔先生就是这个时代的响鼓;尽管很无奈,但他自己擂响了自己。我,作为一个倾听者,有必要向他表达我的敬意。
  我相信历史总会有回望的那一天。我希望那一天能够尽快到来。
  (梦天岚,著名诗人,作家。)
重锤敲响鼓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23 11:25

重锤敲响鼓”指的是用力敲鼓,这时鼓的振幅就会变大,鼓的响声也变大。

擂鼓瓮金锤的出处
1个回答2024-02-09 11:30

大致总结如下:
刘秀传:
第一金锤将公孙阳(擂鼓瓮金锤)
隋唐传:
第一金锤将李元霸(擂鼓瓮金锤)
薛刚反唐:
第一金锤将薛葵(擂鼓瓮金锤)
杨士瀚扫北:
第一金锤将杨士瀚(擂鼓瓮金锤)  
新岳飞传、说岳:
第一金锤将岳云(擂鼓瓮金锤)
大明英烈传:
第一金锤将朱沐英(擂鼓瓮金锤)

响鼓不用重锤敲
1个回答2024-03-11 11:17
杀机鸡不用宰牛刀
《枣木匣子》一文
1个回答2024-03-02 23:30
这是一个老式的枣木匣子,八个角上分别镶着薄薄的铜片,匣面光滑得出奇,足可映出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



她终于能够将手从容地伸到匣盖上了,她也能够问心无愧地打开匣子了,因为她完成了母亲的遗愿,送走了白发苍苍的继父,留下了孝女的名声。而她自己呢?她为了这一刻的来临苦苦等了十年。



这个匣子里面,藏着她的身世:亲生父亲的资料。



十八岁那年,她才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那天她正在屋里温习功课,父亲喝得醉醺醺的,一回家就冲母亲吼:“我他妈过够了!整天为了别人的孩子拼死拼活……”母亲赶忙说:“你这是干什么?小声点,别让孩子听见了!”但她还是听见了。“别人的孩子?是我吗?”她猛地推开房门,看到的却是母亲无比惊恐的眼神。父亲猛地清醒过来,一脸的尴尬。



她疯了一般冲出家门。



她出走了两个月,但还是回来了,因为她要亲口问问母亲,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



当她回到家里时,发现的却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原来在她出走的日子里,母亲为了找她不小心出了车祸,两条腿被车轮碾过。她趴在母亲身上,泪水像决堤的洪水。母亲搂着她的头慈祥地说:“孩子,你继父也不容易,以后就不要离家出走了!和妈妈一块好好地过日子……”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将那即将出口的问题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父亲带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见到她,脸上呈现出欣喜若狂的表情,激动地说:“孩子,是爸爸不好,没能照顾好你妈妈,爸爸以后一定好好地对你们娘俩,咱们一家人好好地过日子……”她望着父亲那乞求的眼神,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父亲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在外面拼命地工作,只为她们能吃上顿好饭。有时她看到父母在一起的欢乐场面,居然产生了一种自己才是局外人的念头。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之后嫁了人,有了孩子。那时父母都老了。



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孩子。虽然你不说,但我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你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咱们家有个枣木匣子,里面有你的身世。不过你要答应我,在你打开它之前,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的父亲,他这辈子只为咱们娘俩活了,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希望你能等他去世之后再打开匣子。无论你看到了什么,都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你最亲的人。你一定要答应我,否则我会死不瞑目的……”她哭着答应了母亲。



终于,她打开了这个匣子,里面只有一张盖着大红印章的纸:一张社会福利院领养孤儿的证明。
一个容器一个木锤打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3-06 18:33
成语: 方枘圆凿

发 音: fānɡ ruì yuán záo

释 义:方榫(sǔn)头不能楔(xiē)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

出 处: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近义词: 格格不入、大相径庭

反义词: 丝丝入扣、水乳交融
木工用什么木质做锤柄好
1个回答2022-09-18 06:50
一般用硬杂木比较好。
架子鼓鼓锤5a与7a的区别
1个回答2023-09-27 19:05
一个是粗细一渗毁汪个重量余好还有一个是槌头的区别,5A比7A粗、重,槌头也较大一点丛仔···大致来说细的比较适合流行、爵士等风格,粗的适合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