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姑娘出嫁背4本哭嫁词是真的。
贵州铜仁,一位土家族女子出嫁,家族特有的哭嫁风俗引起网友们热议。这名女子是从铜仁远嫁到2000公里外的唐山,出嫁前女子表示:自己要记的哭嫁词有厚厚一摞,多达4本,而妈妈还给她做了个哭脸帕。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出嫁前都要背诵四本哭嫁词。这表达了土家族人对亲情的浓厚,他们不仅坚守自己的传统,更把亲情的感情传承到几代几千年。这是土家族最独特的文化,也是一段有趣而又神秘的历史。
哭嫁词的由来
历史上,土家族人称自己为胡夷,被封建社会称为蒙古种,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部分土家族人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是一个复杂的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婚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拥有着独特的文化风貌,其中最著名的婚俗文化就是哭嫁。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准备出嫁的姑娘每天都要背诵四本哭嫁词,以表达对家人深深的爱恋和珍惜时光。由于土家族的历史悠久,哭嫁词也相应地形成了很多世代的传承。
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哭嫁的根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篇民间传说里讲,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千百年来,在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她们的哭与诉,除了个人的恩恩怨怨以外,还夹杂着一些社会舆论的制约。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湘西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所以,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在树丛、溪涧,悄悄地摹仿起“哭嫁”来,切磋“哭”的技艺。经过这样奇特的“观摩”演习和勤学苦练,等到她们出嫁的时候,自然就会显露出色的“哭嫁”本领,哭得滔滔不绝而又凄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