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知县断案

唐朝县衙怎么断案
1个回答2024-02-06 22:29
像昏官,就是谁给送钱,就判谁是对的。
清官,就像包公。一观神色,二听口音【看慌不慌】,三找证据【人证物证】,四打听受害者及嫌疑犯的品德【微服私访】,如果找着证据还不认罪,就大刑伺候。有时也采用特殊手段,比如营造一个阎罗殿的氛围吓唬嫌疑人,古代迷信嘛。
个人听书看书后总结的观点
庞统做县令时断的那羊皮夹的案,怎么解释?
2个回答2022-10-02 06:12
两个人为了争抢一袋钱老妇是卖盐赚的钱而袋子又会发出咸味所以判给了老妇
小县令设计巧断案讲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2:45
汉朝的时候,有个十分能干的县令叫李贤,年龄大了,要告老归乡。按照当时的惯例,由他的儿子李崇顶替他的官职。
李崇只有18岁,虽说他从小跟随父亲,帮助父亲理事,得到不少锻炼,不过毕竟年龄太小,少不更事,李贤很不放心,对儿子是千叮咛万嘱咐。
上任的时间到了,李崇辞别父亲,带着几个随从,到寿春去当县令。
李祟到达寿春的第二天,就有两个人来县衙击鼓告状。
李崇细细地读完状纸,不禁作难起来:两张状纸上写的是同一件事,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来这案子不易审理。
一张状纸上这样写着:本地开豆腐店的苟泰,有个2岁的儿子,长得十分伶俐可爱。3年前的元霄节晚上看灯时,儿子走失了。去年的春天,他到西郊收豆腐钱,发现自己的儿子在本县大户赵泰伯家里。苟泰向赵泰伯索要儿子,赵泰伯不给。
另一张状纸是赵泰伯的。状纸上面先是写他妻子生下一子,模样如何可爱,天资如何聪慧,然后又说:苟泰在收豆腐钱时,如何看中了这个孩子,如何妄图占为己有,最后告苟泰企图强占他人亲生子之罪。
前任县令传讯过苟、赵两人的邻居,传讯过那个孩子,仍弄不清事实真相,便作为疑案存档,推给新任县令去办。
新县令李崇上任了,于是他们二人又来告状。
“青天大老爷,小人的孩儿被人拐了。”苟泰凄楚地哭诉说,说完怒视着赵泰伯。
“贼人敲诈!”赵泰怕申诉,“他竟敢冒认他人之子,如不从严治罪,王法何在?”
“大老爷,孩儿实为小人之子。”苟泰乞求说,“老爷明察,将孩儿判还小人!”
“启禀大人,孩儿确系小民妻室亲生!”赵泰伯赶紧申辩。
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执不下。
李祟听着两人的争执,同时思考着对策。
不一会儿,李祟连声吩咐:“速去赵泰伯家中,将那孩子抱来。”
孩子抱来了。果然长得可爱。
苟泰、赵泰伯以及县衙那些当差的,静悄悄地等候县令审案。
想不到,李崇开口说道:“你们暂且退下,改日审理。孩儿留下,由本官护理。”
满堂的人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李崇不动声色退堂后,吩咐亲信随从将那个孩子托给可靠的人家照看,让孩子们吃好睡好,吩咐要严加保密,绝对不准走漏半点风声。
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一天,李崇又升堂审案,传讯苟泰和赵泰伯。
李崇神情严峻,对苟泰、赵泰伯说道:“此案已无法断清,那孩子突患急病,不及医治,不幸身亡!”
苟泰听说孩子死了,悲痛欲绝,痛哭不已,全身哆嗦,竟昏死过去了;赵泰伯却掩面干嚎,装模作样长吁短叹。谁真谁假,一清二楚。
娃娃县官是如何断案
1个回答2023-11-26 19:03
该县官通过借助城隍的名声断案。
在《民间故事:十二岁的娃娃县官断案》文章中,讲述了娃娃县官假借城隍爷的名头,声称城隍爷已说了偷包裹的人是谁,劝偷东西的人知错改过,一个时辰之内把东西如数交出就不惩罚,知错不改就严惩。偷包裹的人越想越怕,便悄悄将包裹还回去。
《醉县官断案》幽默笑话
1个回答2023-11-20 07:38

《醉县官断案》幽默笑话

  从前,有一个喜欢喝酒的`县官,一天到晚脸上红通通、醉醺醺的,喝了酒他就要捉弄衙役,拿他们寻开心。

  一天,他又喝得脸像猴子屁股,走起路来东倒西歪。

  他唤来王甲与赵乙两位衙役,限令他们三日之内将三个人捉来,否则各打四十大板。

  王甲、赵乙问道:“不知老爷要缉拿哪三个人?”

  县官红着脸说:“一个‘人中人’,一个‘草中人’,还有一个‘像个人’。”

  王甲、赵乙知道,这是昏官灌足了黄汤在与他俩过不去,便合计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俩且到大街人多的地方走走,总会有法子的。”

  两人来到车来人往的大街上,看见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在慢慢行走。

  王甲对赵乙说:“兄弟,你看,那不是‘人中人’吗?”

  赵乙一看,对呀,大人肚里怀着个小人,正是“人中人”。

  两人不容分说,走上前去,将那孕妇带到县衙。

  第二天,天下着蒙蒙细雨。

  王甲与赵乙又来到大街上,看见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农夫,挑着菜在沿街叫卖。

  王甲一拍赵乙肩膀:“兄弟,快看,那不是‘草中人’吗?”

  赵乙一看,是呀,草蓑衣里面藏着一个人,是“草中人”。

  两人走上前,又将农夫带到县衙。

  第三天,街上举行庙会,随着一声响锣,几个壮汉抬着一尊都天菩萨走来了。

  王甲一见,便对赵乙说:“兄弟,那都天菩萨不是‘像个人’吗?”

  赵乙一想,倒也是,泥塑木雕的身子,看上去倒还真像个人样子。

  于是,两人上前,将那都天菩萨抬到县衙。

  县衙大堂上,随着一声吆喝,醉醺醺的县老爷升了堂。

  孕妇与农夫一见这怕人的架势,早吓得双膝跪下,请求饶命,唯有那都天菩萨直挺挺地站着一动不动。

  县官醉眼蒙?地见这人好大胆子,在大堂之上竟敢不下跪,还咧嘴对他笑呢,便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狂徒!在本大人面前为何不下跪?”

  王甲连忙走上前,附在县官耳边说:“禀告老爷,这人喜爱喝酒,一喝酒他就下跪。”

  县官一听非常高兴:本官贪爱这杯中之物,他竟也与我同样喜好!

  县官便命人取来酒壶,朝那都天菩萨口中灌去。

  这一灌不要紧,却将都天菩萨下巴颏灌掉了下来。

  县官见此人喝了酒仍在原地站着,便走下大堂,近前一看:“咦,这人怎么没有下巴?”

  王甲回答说:“老爷有所不知,这人不喝酒倒还像个人,喝了酒就不像个人了。”

;
庞统做知县
1个回答2024-02-22 04:52
庞统作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断案羊皮口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20 20:08
庞统让他们粘口袋是假,让他们尝口袋的味道是真,老太太的儿子既然一直用口袋贩盐,口袋中必然会有盐的味道,尝起来也就自然是咸的,从而使得案情水落石出。
萧统十二断案的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3-12-03 12:00
萧统,字德施,出生于公元501年,南梁武帝萧衍的大儿子。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灭齐建梁,同年八月立萧统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
萧统自幼聪敏,不到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后,宫侍便教他读书写字。史书称他“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通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意思是说: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了;到五岁的时候,对所有的经书,都能独立阅读,并精通内涵,张口成诵;他读起书来,一目数行,还能过目不忘。他在六岁那年,为了排除干扰,更加集中精力读书,便向父亲提出自己独居东宫。梁武帝见儿子读书兴趣那么高、求知欲望那么大,也就高兴地答应了。
萧统学习用功,刻苦钻研,到他八岁的时候,即公元510年(天监八年)九月,就已在寿安殿开讲《孝经》。由于他尽通大义,听众无不佩服。此外,他还定期到当时的国子学(即国家最高学府)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公元512年的一天,萧统在宫中玩耍,碰上一个狱官和几个公差带着几个人匆匆走来。他问左右:“他们这是做什么呀?”左右回答说:“他们都是廷尉的办案人员,恐怕是被召去审理案件的吧!”
萧统听了,便叫住狱官说:“你今日送廷尉的案件可否念给我听听,交给我审判?”
那狱官见是太子,怎敢说不行?于是,便回答说:“当然可以。”
萧统听完那几个罪犯的案情,当场判决说:“根据这几个人所犯罪行,罚每人杖责五十大板结案。”
狱官听了,张了张口,还想说什么。萧统又说:“就这么定了,快去执行吧!”
狱官口头不敢再说什么,但心中犯难:“廷尉尚未审理,太子就给判了,廷尉能答应吗?太子判了,如再去请示廷尉,太子若怪罪下来,自己又担当不起。”
他想来想去,左右为难,便去禀告武帝。不料武帝听了太子的判决,笑着对狱官说:“太子的判决非常正确,执行吧!”
这年,萧统才十二岁。
从此。大家都知道了萧统善于断案。廷尉每遇到疑难案件,便常去征求萧统的意见,而萧统凭着对律法的精通,每次也都能给廷尉一个满意的答复。
太子萧统的才能和品德,赢得了宫廷上下的称颂。公元531年,年仅三十岁的萧统去世时,宫廷上下无不悲哀,出声痛哭,就连京师中的百姓,也都聚集在宫门外哭泣。
昭明太子萧统虽然没有来得及当上皇帝就病逝了,但他一生博览羣书,勤奋写作,对我国的文学颇有贡献。他曾召集刘勰和王筠等杰出学者研讨典籍,集先秦至梁诗文七百余篇,分三十七类,总计三十卷,取名《文选》。另整理出《文章英华》等文集多种,还收藏有经典著作、稀有图书和重要资料计三万余卷。

时光穿不断 流转在从前 什么歌
1个回答2024-02-29 05:35
歌手:青鸟飞鱼 专辑:仙剑奇侠传三.电视原

[ti:此生不换]
[ar:青鸟飞鱼]
[al:仙剑奇侠传三.电视原声带]
[by:活在当下]
青鸟飞鱼-此生不换

曲:闻震词:杨漩予

时光穿不断流转在从前
刻骨的变迁不是遥远
再有一万年深情也不变
爱像烈火般蔓延

记忆是条长线盘旋在天边
沉浮中以为情深缘浅
你再度出现我看见誓言
承诺在水天之间

回头看不曾走远依然目光此生不换

要分散不习惯怎么算都太难

分开之后更勇敢愿这爱世代相传

唱不完忘情泉不让你如烟
前尘再怀恋望剑如面
挥舞的瞬间别再闭上眼
错过惊世的依恋

回头看不曾走远眷恋一人流连忘返
多少汗够温暖你哭喊我呼唤
听清耳边的呢喃别害怕风轻云淡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