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田野巾帼颂

巾帼英雄中的“巾帼”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30 15:38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因此巾帼英雄指的是女中豪杰。相关介绍: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三国时有著名的一出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扩展资料巾帼不让须眉源自乐府诗木兰辞。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巾帼英雄中的“巾帼”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27 12:40
简而言之,巾帼英雄即女英雄!
什么叫巾帼志愿者巾帼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0-22 21:15
巾帼志愿者是以女性为主体,以倡树美德、传递温暖、服务妇女渣贺、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如拆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者群体。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御枣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英雄里的巾帼是指古代妇女的什么?
1个回答2023-08-05 04:26
对!女英雄。
巾帼不让须眉的巾帼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5 17:51
巾帼不让须眉源自乐府诗木兰从军记!

木兰从军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并流传至今。
“巾帼”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1-31 20:53
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巾帼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08-04 05:20
1.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悔态裂。借指妇女 2.诸葛碧闭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闭咐》
巾帼意思
1个回答2023-12-18 06:13

巾帼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女性的头巾和衣带也用来比喻女性。在古代,巾帼是女性的代表,也是女性的象征。巾帼之下,指的是女性的世界,女性的生活和境遇。巾帼英雄,指的是女性英勇无畏,勇敢坚强的形象。

除了巾帼这个词语之外,还有一些与巾帼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如: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一个成语,表示女性在某些方面可以和男性媲美,甚至胜过男性。这个成语源于《史记》中的故事,讲述了女将军芈月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不让须眉的故事。

巾帼红旗手:这是一个称号,指的是在各个领域中表现突出的女性,如科学家、教育家、医生、运动员等等。这个称号是对女性的一种褒奖和肯定,也是对女性事业的一种推动和鼓励。

巾帼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概念,指的是女性文化和女性价值观念。巾帼文化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自信和自强,也强调女性的美德、智慧和情感。巾帼文化是对女性的一种肯定和赞美,也是对女性事业的一种推动和鼓励。

总之,巾帼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女性的头巾和衣带,也用来比喻女性。除了巾帼之外,还有一些与巾帼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如巾帼不让须眉、巾帼红旗手、巾帼文化等等。这些知识和文化,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巾帼文成公主主要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4:01
  文成公主(625~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师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文:རྒྱ་མོ་བཟའ་,威利:rGya Mo bZa'。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唐贞观14年(640),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唐贞观15年(641)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巾帼的相关典故
1个回答2024-02-04 13:13

典故1: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远道攻打魏国,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相峙于渭南。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进兵,有诸多不便,蜀军必然急着作战求胜。于是坚守军中,想以此拖垮对方军队。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却稳如泰山,不予应战。诸葛亮便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即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意在讽刺司马懿不敢出来,不像个男子汉。
这一招果然灵验,司马懿上表向魏明帝曹睿请求应战,但魏明帝不同意,还派了一个叫辛毗的臣子手持代表皇帝的杖节到司马懿军中,名义上是军师,实际是要控制司马懿。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到阵前挑战,司马懿忍梁闷受不了他们的叫骂嘲讽,要领兵出战,与之一决雌雄。但辛毗手持杖节立于军门,不许他出去,司马懿只好作罢。
典故2:
巾帼不让须眉源自乐府诗木兰辞。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橡大弯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的绝唱,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花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花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花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花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花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花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花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花木兰回去。  花木兰的父母听说花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花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花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仿蠢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