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渔鼓民间调简谱

祁东渔鼓名人?
1个回答2024-03-15 23:13

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

渔鼓艺人的代表人物有: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等。

湖南祁东笑话渔鼓
1个回答2024-03-05 12:04
老板失算了
  二货朋友去水果店买橙子
  她:老板,你这橙子酸吗?
  老板:不酸,这是我今年最好的货!
  她:噢,那我不买了,我只吃酸的
  老板:··········
祁东渔鼓的介绍
1个回答2023-08-15 05:20

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素为衡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东渔鼓拼音怎么打
2个回答2023-03-17 01:26
祁 东 渔 鼓拼音
qi dong yu gu
第二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
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
1个回答2024-01-21 00:36

  《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祁东渔鼓女旦哪个最强
1个回答2022-10-09 20:45
周芳华。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中最强的女旦就是周华芳。
祁东渔鼓一场一般多久
1个回答2023-10-07 18:10
25小时左右。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传统民间曲艺,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携碰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宽态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素为衡慎隐源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
求音乐:渔鼓调(舟山民歌)
1个回答2023-10-30 22:13
渔民世代捕鱼,他们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抬网,挑物;在码头上宴茄运,背扰胡货物;在渔船上升蓬,起锚,收网。这些原始的密集型高强度劳动,需要大家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于是在生产劳动中自然拌生了劳动渔歌号子。从前,渔汛时节,码头上下,渔船前后经常能听到渔歌号子。
没办法!!
我也是舟山人!!
想知道的去问60、70岁的人吧!!缓祥拦
现在知道这种东西的人已经很少了!!
一般都是在少儿培训班里才能学到正宗的渔鼓调!!
晓达了哇!!
已果齐迎迎啊!!
祁东渔鼓《五美图》哪个能在线观看?渔鼓戏
1个回答2022-11-21 00:06
衡阳渔鼓是在山野抒情小曲及宗教歌曲影响下形成的渔鼓调,属单曲体板腔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和微调式。其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早年由一人抱鼓击节多角演唱,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击渔鼓,造成气势,轻重疾徐,有抑扬顿挫之妙。
沔阳渔鼓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1-06 15:27

(1907-1993),男,汉族,沔阳(今仙桃)长埫口人。是仙桃渔鼓皮影队创始者。解放前,怀抱渔鼓沿门赶酒,茶馆清唱。七七事变后,随同黄玉堂等艺人流浪黄陂、应城、孝感、武汉等地。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四散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还拔优成立县级皮影队、办皮影剧院,固定于仙桃、彭场等大集镇演出。皮影艺人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生活也有了保障。皮影队自一九五二年在长埫口成立后,参加土改运动,清匪反霸等宣传工作。一九五三年,他改编的皮影戏《武松打店》在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获一等奖。一九五八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把沔阳渔鼓推向全国,正式定名“湖北渔鼓”。
他的渔鼓各种唱腔在《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一集上刊登。原沔阳曲艺皮影队在他的带领下,改革创新,是江汉平原最有艺术的皮影队。文革前期,曲艺皮影队走遍湖北各地。 艺名别扬(1912-1988),男,汉族,沔阳毛嘴光华人。别道扬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腔沿门赶酒,以后唱茶馆皮影戏。聪明的别道扬在演唱技艺上超越了前辈艺人的演唱水平。他对渔鼓唱词很有研究,用成语与民间的方言土语(即顺口溜)相结合,每一段唱词让人们听了是哄堂大笑。解放前他在徐鸳一带演唱《四下河南》一戏,孀妇田氏夜叹家事,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领居相救。别道洋是天、潜、沔渔鼓皮影戏最有名的老艺人。他的唱词与唱腔流行江汉平原各地,别扬是仙桃最大一门派(即别派),他的传承人高风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一九八八年,别道洋与世长辞,仙桃各地的皮影艺人都去参加丧葬,吊唁别扬名老艺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