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茂天女散花相声

苏茂相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4-17 22:19

苏茂相(1566-1630年),字宏家,号石水。泉州奇迹人,御史苏士润侄。万历辛卯二十年(1592)联第进士,时年方二十六,授户部主事。首上疏请朝讲,出使山东。见饥民,以赈恤请,或疑其出位,茂相曰:“饥溺由己,岂异人任耶。”榷浔关,额外多纵舍,行商德之,为树碑。

苏文茂说大话相声台词
1个回答2023-04-11 03:16
说大话相声台词
苏文茂先生的一个段子,名字?
1个回答2023-01-04 14:37
是苏文茂的吗?
求苏文茂先生经典相声歪批三国完全版~~
1个回答2022-07-05 20:07
估计只有电台有了
苏文茂的相声怎么样?
4个回答2023-02-08 20:20
苏老的相声是正宗“文哏”很地道,脍炙人口的,比如苏批三国等。因为活儿是的太慢,所以很少被年轻人所接受。如果您想学相声,苏老的风格有必要研究一下。
苏文茂的相声好听么
4个回答2022-07-03 20:38
苏文茂的文章会是很好的相声,甚至比马志明的还好
苏文茂的主要作品
1个回答2022-07-05 06:02

《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等传统节目

苏文茂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2-06-30 02:56

在苏文茂的相声代表作中,《扔靴子》是一个相声小段,这个段子来源于一个外国笑话,是谢添导演对他讲的,经过自己的加工,改编成了一个相声小段。
1957年的一天中午,曲艺团的同事都在电台大厅休息,电台的工作人员搬来了录音设备请他们每人讲一段笑话。苏文茂最后一个讲的,讲的就是《扔靴子》。我们经常在收音机中听到的录音就是1957年那天录制的,已经在电台中播放了整整50年的时间了。

散文|紫苏
1个回答2023-11-10 06:32
六月,或者七月,八月。总之,热。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空,你看不到它,却又无处不感到它的存在。外面的土路冒着烟,鸡们纷纷钻到树荫下,狗们更聪明,趴在屋里的水缸旁一动也不动。

奶奶在灶前烧菜。汗从她的额前、背上流下来。那灶是泥土砌成的,下面烧柴火,上面搁一口大铁锅。奶奶用这口铁锅做出各种各样的乡村美味。阴暗的灶房里,能清晰见到她忙碌的身影:一会儿转到案板前切菜,一会儿猫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一会儿翻炒铁锅里的菜。然后,终于,奶奶吩咐我说:你去摘点紫苏叶来。

我很不情愿去。虽然待在灶房里也一样的热。可是你知道,日上当头,此时,外面的地上定能煎熟一个鸡蛋的。桃花庵的土路,有很多突出来的小石子,踩在上面,硌脚倒不必说(习惯了),最主要是晒得滚烫,隔着鞋子也烫脚。

但是不去不行。眼看着锅里的菜热气腾腾,香味飘散,就等着紫苏叶来调点味便立马出锅了。于是,我趿了一双拖鞋,飞一样跑向田埂。

如果你把紫苏想象成长在田埂上的娇嫩的蔬菜,那便错了。它顶多也只能算是野菜。那一畦一畦修理得整齐肥沃的土地是留给真正的庄稼的,比如豆角、茄子、辣椒,比如白萝卜、胡萝卜、葱蒜。轮也轮不到紫苏。它只能挤在满是杂草的角落,羡慕地看着这一切——当然,或许它一点儿也不羡慕别个,否则,那么多个春秋轮回,它怎么依然在老地方出现,从不肯挪个窝?没准儿它还是骄傲的,因为好歹它是靠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稳稳地在广袤的天地里站住了脚跟。

它自个儿照顾自个儿,采日光,吸雨露,迎风霜,抗干旱……全靠它自己。没人会想起起它来,除了某些特殊时候。甚至没人愿意去看它一眼,因为它既没有蔬菜的青翠欲滴,小草的婀娜多姿,也没有花朵的姹紫嫣红。它太其貌不扬了。并且,它终究是有一股奇怪的味道。

但是紫苏“黏人”。你去那荒无人烟的山林里,找不到它。你去那山涧峡谷边,找不到它。你去城里那收拾得干净精致的公园花园里,找不到它。你得沿着人走过的路去找。这路,不是城里车水马龙之路,而是乡下人家的寂寂劳作之路。它似乎天生有一个灵敏的鼻子,闻到哪儿有人的味道,它便跟着去了。所以,你看,即使那里是新开的一个院子,来年不经意间,屋前屋后就会惊现一簇簇紫苏。它沿着乡村小径走,似乎这样便可以听得乡村人窃窃私语里暗藏的故事;它贴着墙角走,猪圈,鸡舍,房前,檐后,似乎在贪恋着这人世间的烟火气,不起眼的角落里,总会见到不起眼的它们。

有人喜欢狗,觉得它忠诚,其实,紫苏就是植物中的狗狗呀。

摘紫苏我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我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就比如现在,我知道家门口近的那些地方,都快被摘光了,远远地看去,只剩下些干枯的枝丫戳在空中,但我还知道田埂尽头那里有一大簇。我直奔而去。我知道,我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得到一大把嫩嫩的紫苏叶,这样就赶得及奶奶炒菜用——小小年纪的我,似乎已经知道“走远路,干轻活”的道理了。

我跑向那一抹熟悉的紫色。一片片紫色的大叶子,和我一样耷头耷脑的。太阳像一个巨大的抽水器,快把它们身上的水分抽干了。我走过去,掐着尖儿摘,很快就摘了一大把。我顾不上多看它们一眼,转身往水井边上跑。井里的凉气让我和手里的紫苏叶一起有了点精神气。我顺手把它们放进水里洗起来。没想到,原本蔫了的叶子,这会儿全都一片片舒展过来,它们张开喉咙,咕咚咕咚地喝着这清凉的泉水,好不欢喜。

我跑回家,得到奶奶的赞美:去哪里摘了这么多,又肥又大又新鲜。我呵呵地笑着,没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

奶奶接过紫苏往砧板上一放,咔嚓几下就切成了紫苏末。然后,她把菜刀放平,另一只手把紫苏往刀面上推,最后,她将这一菜刀的紫苏末撒进了大大的铁锅里。大火仍然在烧着,奶奶挥舞着铁铲快速地翻炒,不一会儿,紫苏的香味便弥漫了整个房子。奶奶盛好菜放在灶头,我的口水开始在喉咙里打转——我也说不清,我贪恋的是山里少有的荤腥,还是自己摘回来的这一把紫苏。

紫苏的味道实在太过浓郁,平常日子哪里招架得住它这阵势?山里人只有开荤腥时才会想起它来——大概是想“以毒攻毒”吧,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这气味世界里刚与刚的碰撞,竟产生出了温柔甜美的火花。紫苏和泥鳅、黄鳝相碰,泥鳅、黄鳝收去了腥性,释放出原本的鲜美;紫苏和河虾相碰,河虾褪去了坚硬的脾气,生出一股柔软的鲜香……紫苏还能和田螺、河蚌、螃蟹以及青蛙相配——很抱歉有青蛙,它们作为益虫还登上了我们的教科书,但是桃花庵人吃它们,它们是桃花庵人少有的荤菜之一。这份荤腥清单,属于山里人,属于桃花庵,它们从大自然而来,从水里而来。它们和从岸上来的紫苏相遇,便是水遇着了火,便是刚烈女子遇见了刚烈的男子,在爱的大火炙烤下,彼此都退让了一步,才终于过起了寻常的、恰恰好的小日子。

我一直想,山里人煮鸡鸭鹅,为什么不用紫苏配?当然,我们很少吃鸡鸭鹅,奶奶说这是用好多粮食喂出来的,要留着卖了换日用品,换我的新课本。偶尔吃一顿鸡鸭鹅,像是过节,灶膛里烧起了平日不舍得用的大劈柴,锅里搁一口大搪瓷缸,隔着水,咕咚咕咚地炖……那样的清香,是用不着紫苏的……紫苏远远地站着,像是小户人家的女儿瞅着大户人家的小姐,隔了两个世界。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紫苏配的是“腥”,不是“荤”。紫苏是野生女子,山里人所谓的“荤腥”也是野生的,野生和野生在一起,才是所谓门当户对,长长久久吧。就像我们村里的秀奶奶,据说以前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那天可风光,八抬大轿抬过来,鞭炮放得震天响,糖果撒得满地是——但我看她从来没有笑过,还总是一个人偷偷坐在窗前抹泪呢。奶奶说,秀奶奶是嫁错了地方,嫁错了人。我想,如果秀奶奶是像紫苏一样的女子,该不会这样悲惨了吧。

像我的姑姑,她就像紫苏一样倔强又勇敢。她勇敢地从桃花庵走了出去,先是给人打工,后是自己办厂,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姑姑很喜欢吃紫苏。但出门在外,要吃到紫苏实在不易。为此,奶奶想尽了办法。譬如,等到姑姑出发的当天早上,奶奶起个大早,摸着黑,在露水里摘来了紫苏,塞进姑姑的行李袋里。但据姑姑说,两天两夜的路途,回到那个城市,紫苏不是干枯了,就是沤烂了。譬如,奶奶在紫苏遍地的时候,摘下一大筐,当着烈日晒干了,磨成紫苏粉,装进瓶子里。但姑姑说,还是没了那原有的香味,并且很容易发霉。

后来奶奶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收集紫苏籽。姑姑再次出发时,带的不再是紫苏,而是紫苏籽。她揣着这一瓶紫苏籽,走过山路十八弯,坐了汽车换火车,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大城市。她添盆掊土,精心照料。姑姑有喜报传来:紫苏长得可喜人了,枝肥叶厚的!

然而,没过多久,姑姑的疑问就再一次打破了奶奶的希望:怎么放进锅里煮菜时,紫苏的香味全无了?!

真紫苏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假紫苏,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我在课本里学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讲给奶奶听。奶奶连连点头,从此也再想不到别的办法,让远方的姑姑吃到紫苏。

后来,我也走出了桃花庵,来到了大城市。我没有姑姑那么“馋”,总是想不起紫苏来。但也有可能是我潜意识里认为入乡就该随俗,又或者是觉得紫苏出了乡村或者没出乡村,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总之,城里的书卷气和时尚气悄悄掩盖了我的紫苏气。

直到有一次孩子感冒时,老中医开的药方里出现了“紫苏”的字样。慢慢地熬了药,哄着孩子喝下肚,没想到两剂过后,就大好。到此时,我对紫苏又多了一层认识——它是良药苦口,刚烈的外表下藏着的是温良!

渐渐地,和桃花庵相隔千里万里的城里也出现了大把大把的紫苏。我方明白,紫苏不属于桃花庵。只是这紫苏,连枝带叶一大捆一大捆的摆在摊上,从早卖到晚都还沾着水珠。一看便知是人工种植的,是驯化了的紫苏——买回家煮了,性子果真太过温顺,那熟悉的香味只剩下了一小许。

我又认识了一个叫“紫苏姑娘”的人。在这个翻个跟头就上太空、瞬间就成网红的超速时代,她不愿被驯化,而是一头扎进了山村,住进了土房,下地干农活,用手做糕点。每看她拍的图片,便像是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桃花庵。也觉得,这个人和这个名字,竟这般适宜。

我终于坚定的想,紫苏还是野生的好。

又或者是,还是桃花庵的好。
求一篇苏禄王墓的散文
1个回答2024-06-16 01:40
大年初五,阳光艳丽,顺着街道旁的指示牌,我来到了位于德州市的苏禄王墓御园。 苏禄王墓又叫菲王坟,是外国君主在中国的大型古墓葬,也是德州市区内的唯一一处古迹。 古苏禄国位于菲律宾苏禄群岛上,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国内分为东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东王为尊。在我国明代,古苏禄国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7月,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与西王、峒王率眷属、随从340余人,前来中国访问。在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并封王赐印。9月辞归途中东王不幸于德州“遭疾殒殁”。永乐皇帝闻讣,不胜悲悼,派礼部郎中陈士启赴德州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谥“恭定”,勒石以志,“以垂永久”。 春风料峭,万木萧索,苏禄王墓园略显苍凉。墓园完全按照中国帝王陵寝的格局而建,穿过高大的牌坊,迎面一座红墙黄瓦古色古香的碑亭记载着苏禄王的事迹和来华的大略经过,亭后神路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狮、石虎、石豹、石羊和华表等石仪,石刻雕凿古朴精致,形象生动。 神路东侧的永乐帝御碑亭内,有明成祖亲撰“御制苏禄王东王碑”的碑文,额雕蟠龙,龟跌承驮。碑亭旁边是偏妃墓和两个王子墓,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炉。 原来,东王巴都葛·巴哈刺病逝德州以后,东王长子图玛哈率众归国继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余人留居中国守墓,俱受朝廷俸禄。明永乐二十一年东王妃回国,偏妃及温、安二子继续守墓,王妃逝世后,附葬于王墓东南隅。清雍正九年(1731年),守墓人员子孙入中国籍定居德州。现该地温、安二姓均为苏禄国东王的后裔,有30余户,120多人,已传至第21代子孙。 神路西侧是一座清真寺。王妃葬于此处后,明宣德年间,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与它处有别的是,这座清真寺的大门是地道的中国古典建筑,歇山翘檐,朱门黄瓦,颇具皇家气派。而院内的清真大寺则是典型的欧式建筑,拱券门窗,一根尖柱体托着半弯新月,熠熠闪光,凸显异国风情。苏禄王与他的妻儿安枕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晨昏仍然可以听到真主的声音,在《古兰经》的赞念声中护佑着他的子孙“心有所归,而不致流荡忘返”。 神路尽头矗立一座高大的仪门——祾恩门。进得祾恩门是祭庙的中心建筑祾恩殿,殿内供奉有东王画像。画像上的东王方面虬髯,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系玉带,足蹬朝靴,完全是明代官员打扮。身后两位侍者也是明代国人装束,丝毫看不出洋味儿。四周墙壁上挂着有关苏禄王及古苏禄王国的介绍和国内政要、菲律宾来宾朝觐苏禄王墓的图片。东西为配殿、回廊,新建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 祾恩殿后面是苏禄王墓。墓高6米,直径17米,墓基圆形,砌石作护,四周松柏苍翠,墓碑题“苏禄国恭定王墓”。春、夏、秋季,墓地松柏森森,芳草萋萋,花木扶疏;冬季瑞雪皑皑,红装素裹,环境十分清幽肃穆。明清以来,苏禄王墓引来许多名人骚客祭扫,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过苏禄国王墓》一诗中写道:“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表达了对这位异国之王的怀念。 前几年,苏禄王墓还处于四周破旧民居的包围之中,只有几座荒冢和一座孤零零的大殿,破败不堪。而今,这里整葺一新,成为一处旅游胜地,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菲王坟”、“苏禄王墓”到“苏禄王墓御园”名字的变迁,亦足以看出政府对这处古迹的重视和苏禄王墓的变化。 苏禄王墓成为中菲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是明帝国万方来朝的佐证。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又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每逢清明,东王后裔温、安两姓都来墓园祭祖,缅怀先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禄王墓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虎年伊始,游览王陵,沾点皇家的慧气,灵气,瑞气,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