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琴书形成及沿革

巴州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9 21:44

巴州区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巴子国,秦灭巴后置巴郡,西汉因之。
东汉和帝永元年三年(公元91年)始分宕渠县北境置汉昌县。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析置巴西郡。
晋惠帝复分巴西郡置宕渠郡。
南朝刘宋(公元420年-479年)末置归化郡,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4年)置太谷郡,北朝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于太谷郡北始置巴州,辖地最宽时,巴州领归化、哀戎、遂宁、义阳、木门、北水、伏虞、义安、隆城、梓潼、东宕渠、新兴、景阳等13郡,梁广、曾口、其章、始宁、平川、义阳、伏强、池川、难江、宣汉、安固、仪陇、大寅、相如、朗池、安汉、汉初、宕渠、绥安等19县,其境域除拥有整个巴河流域外,还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全部,并延伸至南充、武胜等,总面积22730平方公里。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罢州置清化郡。
唐复曰巴州属山南西道,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742)改巴州改为清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清化郡复为巴州。
宋巴州属利州路。元巴州属广元路,明初降州为县,寻复故,属四川布政使司保宁府,清因之。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为县,恢复古名改为巴中县,先隶川北道,后属嘉陵道,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15行政督察区。
1950年巴中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川陕革命苏区城市获得解放,隶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
1952年达县专区属四川省。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
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设立巴中地区,撤销巴中县设立巴中市(县级),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
201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市恩阳区,同意将巴州区一分为二,将巴州区的24个乡镇划归恩阳区管辖。

西安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4 00:27

西安州古城,宋置西安州,在今宁夏海原县城西约20公里处,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历史上称之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蔽巧。古城筑于宋夏交锋时期,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天都山一带被西夏占据。宋金皇统六年,以西安州等沿边地赐西夏国,1042年,西夏在天都山下(今黄湾村)修建豪华壮丽的7座大殿,内府库馆舍齐备。西夏皇帝元昊和没移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此后,每当盛夏哗散季节,元昊和没移氏就在这里吃喝玩乐,尽情享受。 明清时曾重修,城墙墙体为长方形,残高4-8米,城墙每50米就有一个马面,共有38个,四面建角楼,东西开城门,其建筑带有典型的宋朝风格。 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满俊起义被明朝政府围剿镇压之后,在城内增筑隔墙一宏芦键道,分为南北二城,同时修筑南城,以砖相甃,并在城的四面建有角楼,置西安州守御千户所。
清设游击驻防。

林州话的林州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06:01

林州即原来的林县,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改名为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角,晋、冀、豫交界处的太行山东麓。东与安阳县、鹤壁市、淇县接壤,西依太行山同山西省平顺县、壶关县毗邻,南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北濒漳河同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林县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素有太行山门户之称。太行支脉隆虑山贯穿全境,县境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低山丘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环境比较封闭。
县境介于东经113“37’一一 1140****‘和北纬35“41’一一36“22‘之间,东西宽约30公里,南北长达74公里,版图略呈竖立的长方矩形,全县总面积为2046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属于面积较大的县。林县是个在现代革命史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一九四四年林县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林县城:据县志记载,林县城兴建始于唐太宗贞观13年(公元639年),位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城关盆地中央。整个县城是城市、乡村的结合部,具有似市似村的双重特点,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六十多年来,行政区划历经变迁。截止2012年,林州市辖4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4个镇,2个乡,34个社区居委会,542个村委会,1643个自然村。

木琴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26 17:25

木琴的起源甚早,相传非洲、爪哇与印度尼西亚在14世纪时就有木琴。在欧洲最早提到木琴是在16世纪。当时被称为木制敲击乐器。最胡脊初演奏者席地而坐,两腿向前直伸,木块 横于腿上而进行敲击。此种木琴,称为腿上木琴。改良后是把木块置于半圆形的框架上,演奏者把它从颈部挂至腰际来敲击。这种木琴称为环状木琴。 更进一步的木琴是:每一木块的下方置一开口葫芦作共鸣器之用。此种木琴,可称为瓢式木琴。现代木琴就是根据瓢式木琴改进而成,是以木料或金属制的管子来代替葫芦作为共鸣器。至19世纪,这种乐器已经常被巡回演出的演奏家们当独奏乐器使用。在1830年左右,俄国演奏家古西科夫以高度的技巧演奏木琴以后,木琴渐为人们所赏识,并引起了如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那样的作曲家们的兴趣。此后,大多数20世纪的作曲家都使用过木琴,如在G.马勒的《第六交响曲》,R.斯特劳斯的《莎蔽做贺乐美宏派》和D.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作品中都运用到木琴。

雷州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1-23 08:07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 天南重地”。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雷州府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弯拿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存雷州首县海康。

雷州市直接继承原海康县建制。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嫌漏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隋开皇九年(589)改置海康县,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芹闹烂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 。
后几经变迁,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

房州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23 11:36

即湖北房县,房县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
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手耐弊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
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
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
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房县是革命老苏区。1931年夏,亩仔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 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 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
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
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毕族地区。
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

台州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24 22:31

台州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秦朝: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属闽中郡。
汉朝:汉初,先后有东海王、东越王封立。汉武帝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除,民徙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
东汉建武年间(25年~56年)(一作章和元年)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年)(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内)。建安四年(199年)(一作兴平二年),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东吴黄武、黄龙年间(222年~231年)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年),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境域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晋朝: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年),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8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年),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隋朝:隋开皇九年(589年),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朝: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年)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年),分宁海县与越州的贸卩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台州,肃宗二年(761年)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年)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年)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军。
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
1914年,省下设道,台州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
19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
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6县为第六区。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
19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
1924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
19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台州称第七行政督察区。
1929年7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
19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
19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
19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
19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
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
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
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
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
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
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58年1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
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
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三门、玉环7县。
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
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
1989年9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
1994年2月,撤销温岭县,置温岭市,台州地区辖临海、椒江、黄岩、温岭4县级市和天台、仙居、三门、玉环4县。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境辖椒江、黄岩、路桥3区与临海、温岭2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台州市人民政府驻椒江区。

亳州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20:39

夏时亳州属豫州。
西周初时期,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迁至于此。
春秋初期,焦国被陈国所灭,此地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筑谯城。
秦时,置谯县、城父县,谯县属砀郡,城父县以及大部分地区属泗水郡。
汉时,亳州先后属豫州、沛郡、沛国。建安末年设谯郡。
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
西晋时,在此置谯国,谯县是治所。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大业3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涡阳县西北)、临涣县(今河南永城)、酂县(今河南永城)、鹿邑县(今河南鹿邑)、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河南鹿邑)8县。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又升县为州。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谯县、蒙城县、阜阳县各一部设涡阳县。
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
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
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
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鄞州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6 22:02

鄞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喊厅名,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行前境内的白杜。鄞县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于公元前档渗清222年置鄞、贸阝、句章三县。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北宋时,鄞县先后析出6个乡,或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或划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2002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而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

梧州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6-23 00:09

梧州是岭南古都。

虞舜时代(前2255~前2207年),全国划为12州,梧州属“荆州南境”之地。

夏商周时代(前2000~前256年),梧州属百越地。

周安王十五年(楚悼王十五年,前387年),梧州属楚。

秦统一六国后,兵临五岭,挥师南下,开凿灵渠,进军岭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梧州市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梧州市属南越国。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梧州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称广信县,治苍梧王城。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治广信县。

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张津、太守士燮表请改交趾为交州,置交州牧,治广信。

苍梧郡始建,辖广信、猛陵、冯乘、谢沐、高要、临贺、端溪、富川、荔浦、封阳10县;至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增鄣平,共11县。

三国时,梧州市初属交州,后属广州,为苍梧郡,治广信。

蜀汉章武初年(221年),属蜀。

蜀失荆州后属吴。

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为广州。

州治番禺(今广州),苍梧郡属广州,郡治广信。

苍梧郡辖广信、建陵、端溪、高要、猛陵、鄣平、元溪、临允、武城9县。

晋时,梧州市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广信县治。

太康(280~289年)中,辖广信、高要、端溪、猛陵、新宁、建陵、临允、元溪、武城、鄣平、农城、都罗12县。

南北朝时,梧州市先后属广州、成州,为广信县治。

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苍梧郡治广信,辖广信、猛陵、怀熙、思安、封兴、荡康、侨宁、遂城、广陵、丁留、武化11县。

南朝萧齐时期(479~502年)苍梧郡辖12县,减武化,增宁新、抚宁2县。

南朝萧梁普通四年(523年),分广州之苍梧郡,置成州刺史,治封川,广信隶成州。

隋朝时,梧州市先后属成州、封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苍梧县治。

隋开皇三年(583年),更广信县为苍梧县。

十年,成州改为封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封州设苍梧郡,以苍梧郡之苍梧4县统于广州。

辖苍梧、都城、封川、封阳4县。

唐朝时,梧州市属岭南西道梧州,为州治。

《旧唐书》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铣,置梧州。

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3县。

贞观八年(634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

十三年废豪静县,称梧州郡。

天宝元年(742年)称苍梧郡,领苍梧、戎城、孟陵3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梧州。

此后,梧州市一直为州、路、府、县治所。

五代时,梧州市先后属楚、南汉。

梁开平二年(908年),马殷略定梧州,属楚。

至乾和八年(950年),南汉刘晟攻楚取梧州,属南汉。

梧州领苍梧、戎城、孟陵3县。

宋朝时,梧州市属广南路、广南西路梧州苍梧郡,为州、郡治,辖苍梧县。

开宝年间(968-976年),置广南路,梧州隶属广南路。

至道三年(997年),置广南西路。

咸平四年(1001年),梧州市属广南西路。

元朝时,梧州市属广西梧州路,为路治。

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梧州路安抚司。

十六年(1279年),改称总管府,领苍梧县。

明朝时,梧州市属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为府、县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改梧州路为梧州府。

成化元年(1465年)初,设两广总督驻梧州。

至六年(1470年)始立三总府(两广总督府)。

梧州领苍梧、藤县、容县、岑溪、怀集、北流、博白、兴业、陆川9县,郁林1州。

清朝时,梧州市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平梧郁道梧州府、广西梧州府,为府、县治。

梧州辖苍梧、藤县、岑溪、容县、怀集、北流、博白、兴业、陆川9县,郁林1州。

雍正三年(1725年),梧州改辖苍梧、藤县、岑溪、容县、怀集5县。

中华民国时,梧州市先后属广西苍梧道,梧州区。

民国元年(1912年),梧州隶属梧州军政分府,为府治。

2年,广西废府为县,复置苍梧县,隶郁江道,为道治。

16年6月,梧州设市政委员会。

16年12月1日,梧州市 *** 正式成立,为省辖市。

21年7月,撤市复归苍梧县,治梧州。

19年属苍梧民团区。

23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9年后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1月1日,分置梧州市、苍梧县,梧州市属梧州专区。

1950年2月,梧州市为地级市直隶广西 *** 。

1958年7月,划归梧州专署统一领导,市人民委员会的机构不变,仍属专署一级政权。

1960年10月,梧州市与梧州专区合并,1961年5月,梧州市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市。

1984年2月,辖万秀区、蝶山区、郊区、苍梧县。

1997年4月,增辖藤县、蒙山县,代管岑溪市(县级)。

2003年2月,梧州市辖区调整,撤销市郊区,设长洲区。

2013年,撤销梧州市蝶山区、万秀区,设立新的梧州市万秀区,以原蝶山区、万秀区(不含旺甫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万秀区的行政区域;设立龙圩区,以苍梧县的龙圩镇、新地镇、广平镇、大坡镇的行政区域为龙圩区行政区域;将原万秀区的旺甫镇划归苍梧县管辖,苍梧县辖石桥镇、岭脚镇、京南镇、狮寨镇、六堡镇、木双镇、梨埠镇、沙头镇、旺甫镇。

苍梧县县城迁至石桥镇。

调整后,梧州市的行政区分别为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代管岑溪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