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果相声马志明

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典故?
1个回答2024-04-22 04:20

典故出自: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4-02-27 04:54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那时没有因饿死而被抛弃和饿瘦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象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轻暖的皮衣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有了美味才吃;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

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食货志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2-29 00:02

《食货志》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全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食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比如区田法、代田法等《食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革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食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目。

法国最有名的美食杂志
3个回答2022-07-27 00:04
Saveurs、《米其林指南》
痴人痴饮痴食 无为无用无志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06-05 13:31
痴字从字面上理解为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傻人傻喝傻吃,没有什么作为,什么不干,也没有什么志向,无所事事,就知吃喝。
推荐几本美食杂志
1个回答2022-09-20 06:57
普洱茶友糖果志酒世界咖啡时代酒品奢华汇—IH美味吃了没中国酒美食与美酒WINE美食地理滋味美食密码
美食家忽必烈的励志人物故事
1个回答2024-03-09 19:46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是监国托雷第四子,蒙古尊号“薛禅汗”,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历史上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君主,还是一位大美食家。而且,他在美食上的造诣,还颇有点“冰火两重天”呢。

  蒙古族的美食,多以奶食和肉食为主。作为蒙古人的首领,忽必烈也非常爱喝牛奶。他率部灭掉南宋称帝之后,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当时的大都风貌同草原上大相异趣,夏季天气酷热,生鲜食物保存十分不易。这对喜爱喝奶的忽必烈和蒙古贵族来说实在是件恼人的事:新鲜的牛羊奶,放几个时辰就变质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灵机一动,想到在牛奶中加入冰块,以延长牛奶的保存时间。

  这个无心之举却让忽必烈有了意外发现:牛奶和冰块融合之后的“奶冰”味道比鲜牛奶更鲜美。后来忽必烈在“奶冰”中又加入了蜜饯、水果等作料,使“奶冰”的颜色更鲜艳,口味更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受到忽必烈的接见与赏赐。忽必烈兴高采烈地把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赐给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便将它的制作工艺带回欧洲,经过改良,形成如今受人喜爱的冰激凌。

  说完了“冰”,再来说说“火”。大家都知道,蒙古草原盛产牛羊,马背上长大的忽必烈,自然也是以牛羊肉为主食。传说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下远征,经过几天的激战,三军将士都人困马乏,思乡情切。这时候,忽必烈突然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想起在家乡同将士们一起烤羊肉的情形。为了振奋士气,他命人从附近村落找来几只肥羊,并吩咐厨师马上烧火烤肉。

  谁知,正当厨师准备烤羊的时候,探子飞马来报,敌人正在逼近。听说要烤羊,士兵们肚子里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哪有心情打仗呢?看到这种情况,忽必烈暴躁极了,在帐内大呼小叫,让厨子马上上羊肉。厨师们听说之后,个个都吓出一身冷汗。忽必烈性格焦躁,在军中令行禁止威风八面,谁如果得罪了他,一分钟就会人头落地。况且现在战事危急,如果因为一顿烤肉贻误了战机,几个厨子都会性命不保。可是,吃过烤肉的人都知道,古法烤肉动辄几个时辰,片刻之间,怎么能上桌呢?这个时候,一个年轻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等肉色稍一变白,就立刻捞到碗里,撒上细盐,送给忽必烈。

  忽必烈狼吞虎咽地吃了几碗,连连说好,翻身上马杀退了敌人,获得一场大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又想起了当时的羊肉,让厨师再依法制来分给将士们,众将领吃后也对它赞不绝口。厨师趁机请忽必烈为此菜赐名,忽必烈想了想,说,干脆就叫涮羊肉吧。一道风靡大江南北的.名菜由此得名。

  冰激凌和涮羊肉,一冷一热,都与忽必烈有关。虽然有些细节可能是后来文人的附会,但忽必烈却是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开国君主中,少数既重军功,又注意民生的。忽必烈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还在全国设置驿站,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的鼎盛局面,古籍说“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
街机三国志吞食天地哪个版本可以选敌方武将
1个回答2022-12-29 00:39
第三方的修改版
三国志英杰传(吞食天地中文版)攻略
1个回答2022-08-06 19:01
救出刘章就可以进去
励志美食剧《尚食》让你欣赏了多少的人间美食?
1个回答2023-08-15 16:17
标记菜名的应该有200左右吧,没标记或者涉及到的有1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