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晚清之乱臣贼子在线收听

在线收看。我是一个贼。怎么看
2个回答2022-09-03 10:00
kanvcd_com
晚清名臣曾国藩父亲的育儿经
1个回答2023-11-18 23:41

对于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他乃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小偷与曾国藩的故事流传甚广,说是曾国藩夜里背书,有一个小偷跑到曾国藩家偷东西,结果发现曾国藩背了又背,一篇课文背了一晚上,还是结结巴巴地背不出来,小偷见无从下手,生气地从梁上跳下来,非常流利地把书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俊杰比起来也确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也是17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一个神童,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曾国藩为何能够成功?

一个小小少年,因为一篇文章背不下来,居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彻夜背诵!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曾国藩。

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何而来?

恐怕与他老父亲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分不开。曾国藩资质平庸,其父曾麟书似乎比曾国藩更差,曾麟书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尽管封建 社会 也有为科举而考得白发苍苍的人,比如蒲松龄等,但真正能够坚持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很多读书人考了几次不中,就选择了放弃。

曾麟书前前后后考了17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持的精神!所以说,曾麟书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影响了曾国藩。当然曾国藩运气要比父亲好一点,曾国藩从14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关于子女教育:曾国藩主张读书明理、勤俭持家、兢兢业业,与邻里和睦相处。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曾国藩,也陶冶了曾国藩的性格品质。而曾国藩的道德学问,以及为人处世之法不仅持续影响着他的子女后代,也同样令华夏后人敬仰。

满屋都是英雄汉,谁是贼人谁是臣 心里自清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24 01:25
出自智取威虎山经典台词
西北玄天一朵云,乌鸦落进凤凰群。
满屋都是英雄汉,谁是君来谁是臣。
清代名臣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07 16:05

1,刘墉,乾隆年间官员,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于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2,纪晓岚,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3,曾国藩,晚清名臣,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4,年羹尧,康熙、雍正年间官员,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公元1725年,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赐自尽。5,于成龙,顺康熙年间官员,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中国古代名臣故事读书收获
1个回答2024-02-17 00:33
沈鍊巴结严氏父子升官很容易,但此人正直出于天性,不吐不快,最终却落个被谪为民的下场。沈鍊在保安“劳改”期间,当地父老知其清名,纷纷派子弟向这位先生求学。他以忠义伦常教导学生,又时时缚三个草人,分别写上严嵩、李林甫、秦桧姓名,手持弓箭射之泄恨。几年后,当地守官是严嵩心腹杨顺,为了巴结严氏父子,他向严世藩报称说:“沈鍊在保安当地阴结死士,击剑骑射,准备伺机刺杀大人父子。”严世藩大怒,立遣党羽巡按御史李凤毛去抓沈鍊,把他的名字窜入该杀的白莲教匪首名单,乘间上报。兵部下文,沈鍊被处死。这还不算,严氏党徒为了更使严世藩高兴,又杀沈鍊二子,籍此获得升迁。  
求 费玉清 晚安曲 mp3 在线等
1个回答2024-01-20 00:55
展开全部 很抱歉,回答者上传的附件已失效
求张寿臣的《贼说话》视频和文本
1个回答2022-08-30 21:23
视频不能有吧
清代名臣张英让地的完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8:00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清代名臣张英让地的完整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1:59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