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四级报名2018

2018青岛崂山游记青岛崂山旅游攻略
1个回答2024-01-23 00:55

青岛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崂山风景区是青岛市民和外国游客最期待的地方。崂山的空气很清新,地理环境适合优雅。下面是2018年青岛崂山旅游攻略。


青岛一瞥


青岛是一个沿海城市。到之前听同学说了郭沫若先生对它的一个总体评价:绿树红瓦,碧海蓝天。


当我们到达青岛时,已经是下午了。找到住处后,我们就沿着海边步行街溜达。但海水湛蓝湛蓝,波浪随风吹来,浪花雪白,天空与远处的水相遇,雾茫茫,时而可见小船。身后是高大挺拔的建筑,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在一个叫红岛的小岛上,满是红墙红瓦,隐藏在翁郁的绿树中。这大概就是老郭所说的。


青岛崂山风景区旅游基本信息:


青岛崂山风景区的交通


公交:乘坐104、106、107、110、113、123、304、311、312、365、371、802路公交车在崂山沙子口下车。


自驾:印青高速——崂山高科源口高速——海尔路,向东行驶——到景区,约30分钟。


青岛崂山风景区门票


通票:160元/人;


旺季:巨峰旅游区进山门票:80元/人,半价40元/人;


刘清旅游区-太清旅游区-棋盘石旅游区-洋口旅游区门票:90元/人,半价45元/人;


九水旅游区进山门票:65元/人,半价32元/人;


淡季:巨峰旅游区进山门票:50元/人,半价25元/人;


刘清旅游区-太清旅游区-棋盘石旅游区-洋口旅游区门票:60元/人,半价30元/人;九水旅游区进山门票:40元/人,半价20元/人;


楼花旅游区年票价格:10元/人


青岛崂山风景区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6: 00至19:00;


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7:00-17:00


夕阳下的青岛,就像母亲在海浪声里拍着孩子一样安详宁静。黄昏时分,人们聚集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起舞,多么悠闲。


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上沙滩,那里人潮如沙,一群群的人在戏水或追浪。


我干脆脱下鞋子,在冰冷的海水里玩起了浪花,让浪花轻轻拍打着我的双脚,还不时弯腰去寻找贝壳。据出租车司机说,最好是青岛一日游。它从海滩出发,沿着滨海景区一路到崂山。不去崂山怎么去青岛玩?所以我决定一日游。


崂山游记


第二天早上,旅游公司的车准时到酒店接。导游是一位年轻女士,说话幽默风趣,把气氛搞得很浓。从窗户你总能看到海滩和大海。此时的大海就像梦中的少女,浓雾遮住了她的脸。雾压在海边,能见度很差。


一路上,车上的气氛很热闹,导游还出了很多谜语让大家猜。其中有一个男生,总是没猜完谜语就说出了答案,思维非常敏捷。每次他妈得意的说,儿子都猜对了。那种骄傲让人羡慕。


沿途的景点基本都是沙滩和海水。那天因为大雾,连景区老人的头都看不清楚。


据说有个老渔夫因为儿子出海打鱼,很久没有回来。老人站在海边等了儿子很久,最后变成了石头。这说明渔民的生活是危险的。崂山马上就要到了,因为小时候看了中国神话故事《崂山道士》,所以就迷上了。


到了崂山,先去崂山寺,叫太清宫,是全真教的名寺。但寺内古树参天,盘根错节。我们到达了“崂山道士”故事中的地方。白墙是神话中道士喝酒泼水,邀请嫦娥下来跳舞的墙


蒲松龄曾在此宫住过,写过一篇《香雪》的文章。现在有一个房间陈列着溥家的一些文物。院中有一棵古树,形似人。可能是溥书里的狐妖不真实,越看越像。


寺外有人卖人参果,就是西游记里从孙悟空那里偷来的那种水果。同事笑说:“以前流行吃人参果,现在流行吃汇仁肾宝。”大家都不自觉地笑了。想买点人参果,不好买。


出了太清宫,坐车去崂山。崂山,海上名山,因地球六大板块撞击而从海底浮出。所以,这座山不同于其他名山。里面全是大石头,石头的硬度极高。与泰山和华山相比,它的高度并不高。但刘禹锡说:“山不在高,而在仙则名,水不在深,龙则灵。”反而引起了我的兴趣。


崂山上只有一条路,上石阶。虽然路不远,但是很累,因为现在是中午10点,阳光明媚。于是我慢慢地走着,看着那些石雕和群山,直到来到天池。看崂山全景真的很有意思。


落基山脉充满了雄伟挺拔的气息,更不用说蓝色大海的背景,在边缘海天相接,感觉充满了童话的味道。真的觉得大自然创造了这么美的景色,献给人类。海上仙山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虽然没见过神仙,但从海上吹来的风清新而温柔。疑似仙风,感觉很爽。我以为这个全真教真的会选地方,选择这么美丽迷人的山作为基地,真是太明智了。其实各种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所以也难怪他们仙风道骨,孤傲不羁,所以才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原路返回。当我们回到车上时,发生了一起事故。在车里猜谜的男孩和他妈妈继续往前走。原来,最得意的母亲在上山的路上扭伤了脚,几个战士把她抬到车上。在公交车上,大家都没有怪他们浪费时间。从那以后,这位妇女一直沉默不语,但她的儿子一直在问候她。


车开到另一个瀑布群,我们都下了车。女子让儿子去看看,儿子不肯去,坚持留在母亲身边。


我们沿着山路去了瀑布群,却看到了对面山顶的森林,下面是白色的悬崖。导游说是瀑布,因为我们是夏天去的,自然看不到水。但是有一年,几个大学生放假一起游泳,在这个瀑布下被冲走了。他们无一幸存。听到这里,人群中发出一声叹息。


从瀑布返回后,汽车迅速驶离,到达一家医院。司机停下来,女人的儿子站起来,带着他的母亲去了医院。看着那个背影,心里很感动。这的确是一个骄傲的母亲。因为她有这么孝顺的儿子。


后来,汽车在那片海海滩停了下来,因为有雾,只能隐约看到老人的头。我一直面朝大海,看着潮水的波涛,听着海浪的声音,凝视着海天相接的朦胧之地,在梦中走进大海。直到司机按了喇叭,他才不情愿地回到车上。


游客评论:


虽然是淡季,虽然海风很冷,却意外收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愧为海上仙山。之前看过攻略,所以走了南线。我强烈建议,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可以直接坐车去洋口。请不要理会景区大巴上各种本地“导游”招揽客人去其他景点。如果羊口体力够强,建议爬山,沿途风景很高。但最美的还是从找天洞开始,很刺激。穿过山洞后,就可以到达山顶了。这一段是精华,简直美不胜收。你可以


崂山虽然没有泰山雄伟,但它的美是强大的。崂山无愧于海上第一名山的称号。11月11日去崂山,选择巨峰路线,到120元的机票很贵。130元的太清宫线也有票,不过可以玩两天。巨峰线只能玩一天。


巨峰的路线以爬山为主,全程都是山,属于自然景观。太公线是一个文化景观,有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路线。


买完票,我们坐景区大巴到了巨峰门口。爬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步行上山,另一种是坐缆车到半山腰的观景台,然后步行到山顶。90元有一辆缆车,往返票,没有单程票,可能是国庆假期人山人海的原因。据说通常出售单程票。


我们6:30骑车上山,15分钟左右到达检票口,然后爬山,下午14:30到达山脚下。用了7个多小时。如果你爬得更快,大约需要五个小时。所以建议多带水和食物,因为山上的食物太贵了,一个苹果5元,一根黄瓜3元,矿泉水5元,还有8-10元的饮料。


保管好车票也很重要,因为要在山的出口检票。如果你没有票,你需要补上。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出门还需要检票的景点。希望这些能帮助到大家。


青岛崂山景区地图:

2018吉林马拉松报名我要报名咋报?
1个回答2023-04-30 06:22
关于这个马拉松
报名的有关疑问和信息
你可以直接上网查一下
2018高考志愿填报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4 08:34

2018高考结束了,考生们马上要面临填报志愿。

2018我是歌手大众评审报名时间段?
1个回答2022-12-19 03:31
燕歌行·并序(高适)
2018青岛崂山游记
1个回答2023-11-25 08:41

青岛是一座现代化十足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崂山风景区更是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最期待去的地方,崂山的空气非常新鲜,地理环境都是适合雅致的,下面给大家分享2018青岛崂山旅游攻略。

青岛一瞥

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未到之前,曾听同学说郭沫若先生对其的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绿树红瓦,碧海蓝天。

到达青岛,时值下午,找好住宿,就沿海滨步行街漫步。但见海水碧蓝碧蓝,随风起浪,浪花雪白雪白,远处天水相接,雾天茫茫,时而有船可见。身后则是高楼挺拔,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构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一个称之为红岛的小岛,全是红墙红瓦,掩映在翁郁的绿树之中,这大概是郭老所说之处吧。

青岛崂山风景区基本旅游信息:

青岛崂山风景区交通

公交:乘104、106、107、110、113、123、304、311、312、365、371、802路等公交车崂山沙子口下车即到;

自驾:青银高速——崂山区高科园口下高速——海尔路向东行驶——可到景区,车程约30分钟

青岛崂山风景区门票

通票:160元/人;

旺季:巨峰游览区进山门票:80元/人,半价40元/人;

流清游览区—太清游览区—棋盘石游览区—仰口游览区进山门票: 90元/人,半价45元/人;

北九水游览区进山门票: 65元/人,半价32元/人;

淡季:巨峰游览区进山门票:50元/人,半价25元/人;

流清游览区—太清游览区—棋盘石游览区—仰口游览区进山门票: 60元/人,半价30元/人;北九水游览区进山门票:40元/人,半价20元/人;

华楼游览区全年票价:10元/人

青岛崂山风景区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6:00-19:00;

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7:00-17:00

夕阳下的青岛,在海浪的轻拍声中安祥宁静,象母亲轻拍自己的孩子一样。黄昏人们都聚集在广场上,随着乐曲跳起舞来,多么的悠闲自得。

我们沿着海滩无目的的向上走,沙滩上人潮似沙,三五成群在嘻闹,或者在追逐浪花。

我索性脱下鞋子,也在冰凉的海水中与浪花嘻戏,任浪花轻柔地拍打着双脚,并不时弯腰寻找海贝壳。听出租司机说,游青岛最好搞一日游,它从海滩起步,一直沿海边风景区到崂山,而游青岛哪有不游崂山的?于是决定去玩一日游。

崂山游历记

次日清晨,旅游公司的车准时到旅馆来接,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姐,她谈吐很幽默、诙谐,把气氛调和得非常浓厚。从窗外一直能看到海滩及大海。此时大海象一个梦中的女郎,浓雾掩盖了她的面容。雾压在海的边缘,使能见度较差。

一路上车里气氛十分活跃,导游出了许多谜语让大家猜,其中有一个男孩,总是谜面未讲完,他就说出了谜底,思维十分敏捷。他身边的母亲每次都无比骄傲的说,是我儿猜出来的。那种自豪之感,让人好生羡慕。

沿途的风景区基本是海滩海水,那天因雾气太大,连老人头景点的老人头都看不清。

据说是一个年老的渔民因儿子出海捕鱼,很久未归,老人一直立在海边等待他的儿子,等了很久很久,最后变成了石头。这说明了渔民的生活是险象环生的。崂山很快就到了,因为小时候看到过崂山道士这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于是对它多了几分神迷向往。

到了崂山,先去崂山寺庙,叫太清宫,这是全真教的名寺。但见庙中古木参天,盘根错节。我们到了“崂山道士”那个故事中的地方,那一面白墙就是神话中道士在此饮洒,邀请嫦娥下来跳舞的墙,也是道士教那个不学无术者穿墙的地方。

蒲松龄曾到此宫小住写过一篇“香雪”的文章,现在有一屋陈列了蒲氏的一些文物,庭中有一古树,树样似人,可能是蒲氏书中的狐妖幻化,越看越象。

在寺外,有人卖人参果,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他们偷吃的那种果实。同行者笑着说“过去时兴吃人参果,如今却时兴吃汇仁肾宝了。”大家不觉笑了起来。本想去买几个人参果,如此也不好去买了。

出了太清宫,乘车上崂山。崂山是海上名山,因地球六大板块撞击而从海底冒了出来。因此此山与其它名山不太一样,尽是大石头,且石头硬度极大,比起泰山华山,它的高度不算高。不过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它反而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上崂山仅一条路,沿石阶而上,路虽不远,但因是晌午十分,日出中天,阳光明晃晃的,煞是累人。于是慢慢行走,一边看石刻,一边看山,一直走到天池处。观崂山全景,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山上怪石嶙峋,多有雄伟挺拔之风味,又何况其背景是蓝色的大海,大海边缘海天相连,觉得仙气弥漫。真感慨大自然把如此美景给造出来奉献给人类。海上仙山在神话中是仙人寓居之所,虽未见到仙人,但从海面上吹过来的风清馨温柔,疑是仙风,亦觉爽然。心想这全真教也真会择地,选取了个这么美这么神迷的一处山作为基址,是多么的睿智。其实各种教都有一种共同特征,都是选在风景优美秀丽的地方,择优而处之,难怪它们显得仙风道骨,超然物外,因此能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因时间关系,不得不返回原路。在回车待发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那个在车上猜谜的男孩和他母亲一直未来,原来是那个最自豪的母亲在上山途中脚被崴伤了,几个军人将她背到车上。在车上,大家都没有责备他们耽误时间。妇人此后一直沉默,她儿子却不断的问候。

车又开到一个瀑布群旁,我们都下车了,妇人要她儿子去看看,可儿子坚决不去,坚持守在母亲身边。

我们沿山径到了那个瀑布群,但见对面山顶林木森森,下面是白色的绝壁,导游说那就是瀑布,因我们是夏天去,自然看不到水流。可在有一年,几个大学生假期结伴前游,就在这个瀑布下面被冲走了,一个也没生还。听到这,人群中一阵唏嘘声。

从瀑布回来,车快速开走,到了一个医院,司机停车,妇人的儿子站起来背起母亲到医院去了。看着那背影,我心里十分感动,那的确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母亲。因为她有一个如此孝顺的儿子。

后来,车停在老人头那片海滩上,因雾一直未能散去,老人头的形状只隐约可见。我一直对着海,看那海潮逐起的浪花,听海浪的声音,凝视海天相连处的朦胧,进入了梦中的海。直到司机鸣喇叭这才恋恋不舍的回到车上。

游客点评:

虽然是淡季,虽然海风很冷,却意外收获了绝美的风景,不愧为海上仙山,之前看了攻略,所以走了南线,在此强烈建议大家,如果时间和体力不是特别充足,那么玩一下太清宫,就直接坐车去仰口,请无视景区大巴上各种拉客去别的景点的当地“导游”,仰口如果体力够建议爬山,山并不很高,沿途风景很美,但是最美的还是从觅天洞开始,洞里非常刺激,穿过洞以后可以到达山顶,这一段是精华,简直美不胜收,这个季节去还能看到很美的红叶,今天玩的太开心了

崂山虽然不及泰山雄伟,但优美中却有着坚挺。崂山不愧于海上第一名山的称号。十一去的崂山,选择巨峰线路,门票120元,很贵。还有太清宫线路门票130元,但是可以玩两天。巨峰线路只能玩一天。

巨峰线路主要是爬山,全程都是山,属于自然景观。太清宫线路属于人文景观,有很多佛教道教寺庙。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线路。

我们买完票乘坐景区客车前往巨峰入口,到入口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上山,一是步行上山,二是坐缆车到山中间观景台,然后步行登顶。缆车90元一位,往返票,不售卖单程票,可能是十一国庆期间人多的原因,据说平时卖单程票。

我们是6:30坐车上山,大概15分钟到达检票口,然后爬山,下午14:30多到达山脚,用了7个多小时。如果快一点爬的话大概5个小时。所以建议多背水和食物,因为山上的吃的太贵了,苹果5元一个,黄瓜3元一根,矿泉水5元,饮料8-10元。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保管好门票,因为下山出口处还要检票,没有票的需要补票。这是我遇见的第一个出去还需要检票的景点。希望这些能帮助到大家。

青岛崂山风景区地图:

青岛早报的电话
1个回答2022-09-29 08:45
高新区发行站电话
2018年重症医学5c报名考试哪里报名
2个回答2022-11-30 04:15
重症医学科就是ICU
是危重症病人抢救生命的地方
青岛的天气预报怎么这么不准?
1个回答2024-01-24 15:25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 能 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蛮有意思~)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绝对的!唉,经典)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
青岛的天气预报怎么这么不准?
1个回答2024-01-20 16:28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 能 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蛮有意思~)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绝对的!唉,经典)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
2018什么游戏最火
1个回答2023-06-06 03:30
穿越火线:枪战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