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四专八听力比例

名人工作专一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3-16 19:15
1.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多次实验.
2.诺贝尔发明炸药,差点炸死自己.
3.竺可桢一生写自然日记,从未间断过.
4.司马迁立志写史记,虽然受宫刑仍然不放弃,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史记.
做事不专一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29 06:41

做事不专一的名人事例有:

1824年,法国一所药学专科学校的22岁青年学生巴拉尔,在研究他家乡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水提取结晶盐后的母液,进行了许多实验。当通入氯气时,母液变成红棕色。最初,巴拉尔认为这是一种液时,希望找到这些废弃母液的用氯的碘化物。但他尝试了种种办法也没法将这种物质分解,所以他断定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尔把它命名为muride,来自拉丁文muria(盐水)。1826年8月14日法国科学院组成委员会审查巴拉尔的报告,肯定了他的实验结果,把muride改称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恶臭),因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实际上所有卤素都具有类似臭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元素符号Br由此而来。

事实上,在巴拉尔发现溴的前几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国克鲁兹拉赫(Keluzilahe)盐泉的红棕色液体样品交给化学家李比希鉴定,李比希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就断定它是“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之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那瓶液体放进一个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上“耻辱柜”一警示自己,此事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

巴拉尔(Balard, Antoine Jerome )法国化学家。1802年9月30日生于埃罗的蒙彼利埃,1876年3月30日卒于巴黎。于1826年发现了一种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的物质。开始他认为这是氯和碘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便称之为氯化碘,但进一步试验使他相信这是一种新元素,便把它叫做溴。

不专一的例子五十字?
1个回答2024-04-07 16:58

不专一的例子,比如说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虽然诗写得非常好,但是他这个人非常的不专一。

形容做事不专一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05 15:07
猴子摘桃,貌似小学的。。
不专注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1-30 17:44

不专注的意思是不专心注意:心神不专注。例子有:

学生上课,有的学生专注听老师讲课,在求知的道路上,教师起到指引作用。越是优秀的教师,他的知识面广,授课方式新颖,越容易吸引学生。

那么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自然要轻松些,能够学到一些解题技巧。比如宋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常常将身边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中,将课本上的死知识融入进去,再告诉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和如何思考。

这样做,学生们都很喜欢听。尽管如此,班上仍有少数学生成绩很差。在课堂上,宋老师也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关心,也询问了他们的情况,但仍收效甚微。对此,宋老师也一直在苦思“能不能有一种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

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讲话,做其它的事。考试的时侯,专注听老师的学生就会考出好成绩,不专心注意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成绩就不好。天长日久,日久天长,养成习惯,自己害了自己。

专注于小事情,有大的成就的事例或名人名言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2-22 14:54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英语专业的女生多,是真的吗?男女比例一般是多少
1个回答2024-02-05 01:17
绝对是真的,像我们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一个学院200人也没有20个男生
以“改变”为专题的名人事例。
1个回答2024-03-08 16:23

1、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2、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李清照,北宋时期词风典雅柔美,以闺怨风格为主,后来靖康之变之后她个人的命运如国家一样风雨飘零,作品中蕴涵无限哀痛。
曾国藩在朝廷为官时,敢言直谏,屡犯龙颜,后来到地方组织湘军,处处受到掣肘,就变得圆滑世故,结交各路人士为之用。

专才强于全才的事例、辩词或名人名言
1个回答2024-03-16 18:56

开心就好 2007-10-09

所谓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顺应社会的需要。

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更具有竞争力。

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方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第一,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故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同样趋于细化,趋于更高,因此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具有吸引力。

而在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与实现,也落实在单一领域。

因为全才的个人作业缺乏效率,分工把精力集中于个别的领域,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

第三,适应社会竞争在于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与社会之间则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全才选择面广,却只能被选择一次,而且还有不确定性。

“机会每个人都能遇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兑现。

”全面广博只是炫耀的资本,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也就是专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我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第一,专才是指对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人才,其他方面略懂一二的人才,并不是只懂一种技能而其他方面一窍不通的 *** 。

第二,众所周知,现在科学技术正向着“高、精、尖”发展,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日益精深,然而时间是有限的,专攻一种技能的人才在技术水平上必定比攻多种技能的人才要高,那么他所做的贡献也就较高,在这个技能上,专才是社会需要的。

而全才在其余方面也比不上那些方面的专才。

依次全才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如何与专才竞争?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分工合作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现在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一种产业涉及的技术多达数千上万,甚至几百万,全才有可能存在吗?全才的定义是在一定范围内各个方面都擅长的人才,过去的小产业涉及的技术少,水平低,全才在小产业范围内有可能存在,在现在的各种产业范围内,涉及的技术如此多,全才根本不可能存在。

退一步讲,即使存在这样的全才,技术水平也应该远逊于专才,道理很简单,贪多嚼不烂,相同的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赶不上专才,换句话说,就是生产效率比专才低,假设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那么生产力发展趋势不就越来越低?这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与技术是无限的,我始终认为只要精通一种技能,其他的略懂一二即可。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现在的科学攻关已经不是牛顿时代、惠更斯时代,爱迪生时代那样某一个人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就可以完成的了,现在都是一个个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了,社会进步需要的是能够斩断难题一根手指的人才,许多这样的人才合起来就可以把难题蚕食掉。

而许多只能伤害难题十指的人才会因为技术力量不足而面对难题时,只能伤其皮肉,难以断其筋骨。

第一、全才专才是相对而言,正确的区分方法在于他们的知识结构,通俗的说,就是专才和博才。

第二、全才不是说什么都懂,而是说在某一领域中的全才,认为只有所有都懂的才是全才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全才了。

第三、这道题目真正应当下功夫的地方在于“适应社会需要”更适应社会需要并不是说谁的作用大等等问题,而是说,社会更需要那种人多些,急迫些。

例如现在帅才云集,将才就更适应需要,将才云集帅才就更适应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这道题目应当如此破题: 全才与专才都不是所谓的“通才”均是在一定领域中的人才。

差别在于专才深挖,全才铺开。

因此,全才并不是无所不通,专才也不是只通一门。

所谓谁更适应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更大量需要那种人才,而非哪种人更能做到高位等等 如果对方论证全才更能做到高位,那就应当告诉对方,正因为坐到高位的是少数,他能发挥作用就需要更多的偏才在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因此社会其实更需要专才些。

因为全才永远没有,没有?为何?--因为世界所知越多,未知也越多,谁能成为全才?? 更谈不上竞争,因为孙子兵法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如果这世界上有人能今天造一个达世界领先水平的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文章获矛盾文学奖。

那么我宁愿去挨他的导弹”!!~~~ 才的 定义是 什么?就 是在一定范围类对那些所 涉及到 的 知识都比较了解 但要一个人什么都知道 那 一定 不可能!但 我们 也 要看青形式,现在我们国家需要的是多边 人才,国际多洋化,经济也是 一样。

难道你去和 别 人谈生意还带各个 方面的 专家啊!你是去谈判还是大架啊?别人一看你这阵势就知道 你差了。

你不输才怪呢!!暂不说这个,我们要发展,必须大搞创业,大力研究未知领域。

难道我们把各个方面的 人请来大谈自己如何如何,暂不说效果如何,这么多人要占多少地方 啊!我们本身地方就小,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节约资源,自己多学习一些呢?多掌握一写呢?再说效果吧,你说你的她 说他的,说什么 啊 ,到最后还是一塌糊涂 专才使通才的再产物,他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兼并着通才的广博见识,最新调查:MBA已经将反展人才方向定格为专才培养.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化,社会进一步紧缺专才,上海市还以年薪最高500万最低十万,从香港进千名专才,澳大利亚如今专才引入量大大超过出境量! 关东有句俗话:满身是刀,没有一把利。

我想各位“全才”恐怕最怕的就是这种窘境吧。

什么是全才? 难道专才就只是具备单一专业,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才吗?如果是这样现代社会这么多专才是如何生存的? 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全才的话,社会分工如何进行? 如果全才跟适应社会的话,为什么我们大学里还要开始那么多系别?而没个系别又开设那么多专业? 这个社会能造就出几个全才?诚然,现实中确实有博学的人才,北京就有以为学者拿了7专业的博士后学位,那么请问这个学者就能称之为全才吗?他就算是全国拥有知识最多的人,那么你能说他也是个政治家,战争家或者其他方面的专家吗? 全不是所有,全是多方面的意思,所谓全才是指在一方面突出,在多方面也有所了解的人,这是最理想的人才形式,现实中不是没有,如爱因斯坦等 社会岗位是有限的,专才难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全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变化,毕竟在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而机会只属于随时准备好的人 社会分工似乎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但是我们已经走出简单的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了。

不了解大局,不懂如何分工合作的职工你回聘由吗?当以专才自居的我在打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脑突然出了故障,我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呢? 我只是随意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嘛 会的多变,竞争的残酷使每个人都得有危机感,而多一门技术就多了一分资本,而且知识是相通的,各门技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即使你现在只是使用一门技术,但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你更好地发挥、应用那门技术,让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

你选购手机时,总是希望能有更多功能的(同一价位),即使你未必能用上,不是吗? 什么叫触类旁通,一个人只有都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的得到灵感. 现在很多科学巨献都产生在边缘学科,试问一个只知他所在的领域的人.岂不是过于狭窄,古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评价是:学贯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此提法,也并非没有道理的。

乔峰之所以称霸江湖,不是因为他的降龙十八掌吧,是因为他离奇的身世和英雄的气概。

段玉也类似 如果是凭武功,那少林寺里的那个老和尚早就该称霸江湖了 当然是专才!!!本来全才和专才就是相对来说的,专才是对特殊领域精通的,而全才是相对专才来说对很多领域都没有做到精通的,如果把像居里夫人那样对物理和化学都精通的人看作全才的话,那么全才和专才这两个词的定义区分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对于像居里夫人这样对不同领域都能做到像专才那样精通的人来说,只能叫做大专才,或者叫非常优秀的专才!这些人的实质同样是专才!只不过是比常人更厉害的专才,可以做到同时专好几个领域。

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社会,还是要有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的能力,或者在同一个领域中比同类做得更棒,这样社会永远需要你,你也就更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该在的位置,永远稳定地立足于社会!了这么多人的发言,我感觉大家对全才和专才两个概念的定义区分不一致啊,难道专才和全才的区分是一个只精通计算机的人和一个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生物的人的区别吗?还是一个精通计算机的人和一个计算机和生物都懂但不是都精通的人的区别呢?如果是第一种的话,这个题还有辩的必要吗?

专一的反面事例
1个回答2024-05-06 07:45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螯”“鳝”“浔”“荻” “豗”“砯”“壑”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