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在古文观止里的文章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有何不同
1个回答2024-02-17 17:06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是灭亡的原因。六国不贿赂秦国等于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和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不会至于此地。六国另一个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各国谋士的目光短浅。

古文观止的文章
1个回答2024-03-01 13:02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 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 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古文观止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古文观止的文章1:卷三·周文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关于古文观止的文章2:卷一·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 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关于古文观止的文章3:卷二·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苏辙的生平简介 对苏辙如何客观评价
1个回答2024-01-07 00:21

苏辙与苏轼的感情很好,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兄弟俩为彼此作诗很多。苏辙在北宋官至右丞相,那么苏辙的最后命运如何?宋朝是文学人才辈出的时期,那么苏辙在这个背景下表现如何?我们对苏辙如何评价?

苏辙的生平简介

苏辙、苏洵、苏轼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三父子,并称“三苏”。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宰相。苏辙与父兄还有父亲的好友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苏辙的人生受到他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较深,非常擅长政论和史论,三父子都著有《六国论》,但苏辙以散文出名。

苏辙游舟

苏辙出生于1039年,当时苏洵31岁,苏轼4岁。1057年,苏辙和父兄一起上京,苏辙与苏轼参加了礼部考试,二人同时登榜三父子的轰动京师,同年四月,因母亲去世,苏辙三人回到了四川。在1061年,苏辙参加了殿试,被派往商州,苏辙以需要在京城侍养父亲为由留在了京城。1066年,苏洵病逝,苏辙与苏轼兄弟将父亲送回故乡。1086年,苏辙分别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直到1094年起宋哲宗开始任用李清臣、苏辙遭到贬谪,与兄长苏轼在滕州相遇,送哥哥前往海南,再到汝州。宋徽宗即位后重用蔡京,苏辙再次被降职,最后以太中大夫退休。1104年,苏辙定居颍川,曾复任过朝议大夫,直到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74岁,葬于苏轼的墓旁。

对苏辙如何客观评价

苏辙父子在朱德的评价里和历代文人的评价里都是受到肯定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在三父子里,苏辙是官位较高的一个,但是他的政治之路也是不顺畅的,因为最早是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后又反对司马光的差役法,苏辙的政见总是和当时得势的人相反。

苏辙画像

苏辙所处的宋代是古代知识分子偏爱的王朝,因为宋朝文明是汉族文明的鼎盛时期。赵匡胤为始的宋朝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所以苏辙等文人才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留名后世。人们一般都认为苏辙的为人是比较内敛的,不像哥哥苏轼那样锋芒毕露,所以苏辙才能做到右丞相的位置,但是这都是对苏辙的片面看法,苏辙也是一个言辞激烈的人,22岁的苏辙因抨击宋仁宗不思进取曾遭到朝中大臣的排挤,苏辙的话语放在任何朝代都有丧命的危险,但是宽厚的宋仁宗并没有怪他。而且苏辙对那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也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每个人物存在都是有时代特色的。

苏辙的性格和哥哥苏轼是一样的,不过稍微比哥哥苏轼收敛一点。我们对古人的了解大多来自史料,所以那些有高辨识度的人才能被我们记住,哥哥苏轼对苏辙的评价,就像《答张文潜书》中说的一样苏辙其实不比自己逊色,不是他不够好,而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而已。所以在旁人的眼里哥哥苏轼就比弟弟苏辙有才华多了。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苏轼和苏辙的名字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6 07:35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在文坛上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却是苏轼名气最大,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与苏洵给他们起的名字有关,那你知道,苏轼苏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1.苏轼

首先,来看看我们都知道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轼”在古代是车前面乘车人用来扶手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认为,轼这种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如果没有,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既然轼拥有这样的特点,那也就只能作为装饰品了。所以苏洵对苏轼的希望就是,要懂得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藏起来,不要太冲动,对人也不要太坦诚,多自己不多,少自己不少。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不是苏洵的原话,而是苏轼的字子瞻。“瞻”字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有点乘风破浪,首当其冲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一辆车最前面的那个“轼”,出人头地。其实这样的解释与上面所说有些矛盾,但也不是说不通,或许苏洵两种意思都有呢。

2.苏辙

而苏辙,字子由。“辙”指的就是车子走过之后,留下来的车辙印,这个车辙印看起来更是微不足道,雁过留影,不管是什么东西走过,都会留下印记,车子走过之后自然也会留下车辙印,后面的车会跟随着前面的车辙印往前走,不管车子怎么样,是好是坏,是立了功还是闯了祸,都与车辙印没有关系,他其实也希望苏辙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平稳过完一生就好。

与子瞻相对的,也有人认为,“子由”就是让苏辙“人云亦云”,不要那么出风头,这些交给苏轼去做就好了,你就跟着做做,不要拔尖出头,收敛锋芒。就像做一个车辙印一样,“子由”,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就行了,出人头地的事情,交给哥哥苏轼去做就行了。所以说,从名字上来看,苏洵对于兄弟俩还有不同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洵要这样想呢?

3.苏洵的经历

苏洵,字明允,青年时期游荡了不少地方,虽然几次三番想要发奋读书,但是总归是没多久就学不成,也就放弃了。而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不幸落第,惨痛的失败让他不由得正视起自己,从头开始痛定思痛,而这个时候的苏洵,已经是二十七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洵终于学成,只是他仍旧难以考取功名,因为他的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风格不一样,而且他经常议论政治,又不愿结交地方官员,仕途不顺也是当然。

后来他来到京城,终于赢得好的形势,然而他的傲却又为他树了很多敌人,所以仍旧没办法。也许正是他一生的不顺遂,所以对两个儿子有不同的期望,而他们的人生,也的确如苏洵所猜想的那样。

给10篇古文观止的文章和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1-29 16:01
《古文观止》读后感 读《古文观止》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 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观鱼 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将筑台于夏氏 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 四、杜蒉扬觯 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 五、白珩犹在乎? 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古文观止里讲规则的文章
1个回答2024-05-12 00:15
  1、看来您对《古文观止》并不是很了解,先为你奉上简介,(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没有单独的进行规则的理论化讲述,而是结合诸多的文章进行论述)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2、回答你的问题:
  本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本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本书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难得的是编者又对选文作了精彩的评注,为我们的阅读平添羽翼。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几句话就将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风致描述出来了。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这段文字又将作者与传记主人公心灵的共鸣之处一笔点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这一段段评语不仅有助读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丽优美流畅婉转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这种二重审美又使《古文观止》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辙有几个孩子
1个回答2024-01-20 17:36
3个儿子
长子苏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次子苏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三子苏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
苏辙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16:28
苏辙轶闻故事—张方平对苏辙兄弟的品评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据佚名《瑞桂堂暇录》)







苏辙轶闻故事—「调水符」与「无忧符」







嘉佑六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苏辙则留京事父。苏轼是个颇懂得享受的人,他在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时,发现泉水甘美,带了两瓶回去。以后又派士卒专程至玉女洞取水,为防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来冒充,於是与寺僧破竹为契,僧与己各藏其一,作为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并作了一首〈调水符〉的诗。苏辙也作了一首〈和子瞻调水符〉,劝哥哥与其大费周章取水,还得担心士卒欺骗,不如减少欲望,自可免此忧烦。诗的最后二句说:「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两人个性上的差异由此可见。



(据苏轼〈调水符〉、苏辙〈和子瞻调水符〉)





苏辙轶闻故事—担任陈州教授







熙宁三年(西元一○七○年),苏辙任陈州教授,有诗云:「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宛丘是陈州州治,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由於苏辙个子瘦高而学舍低矮,往往读书读到一半起身伸个懒腰,头就撞著屋顶了。但他并未被现实折磨得意志消沉,反更坚持读书人的风骨,所谓「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形象地描绘出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不为贫贱所屈的骨气。









作者: 220.131.47.* 2008-1-19 15:1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苏辙轶闻故事 转

苏辙轶闻故事—张憨子的启示





黄州有个人叫张憨子,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他常在市集中独行,没有人知道他夜宿何处。有人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苏轼派人去请他相见,他却欣然而来,但却不说话,也不坐下,只是把客舍打量一番,默然而去,连苏轼也摸不清他的用意。苏辙对这件事却颇有心得,他在〈次韵子瞻张憨子〉中谈到个人的领会,反省自身之所以得罪南贬,正由於正直敢言;而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



(据苏轼〈张先生并叙〉、苏辙〈次韵子瞻张憨子〉)





苏辙轶闻故事—〈黄楼赋〉的轶事





苏轼知徐州任内,适逢黄河氾滥,苏辙也协助哥哥积极组织徐州百姓防洪,坚持与城共存亡。水退之后,苏轼就在徐州东门建黄楼。元丰元年(西元一○七八年),他在黄楼大宴宾客,苏辙因公务繁忙,不克出席,於是写了一篇〈黄楼赋〉托人捎去祝贺。苏轼本想作〈黄楼记〉,看到这篇赋后,也为之搁笔,并亲自书写,刻之於石。以苏辙的文章,加上苏轼的书法,堪称二绝。崇宁二年(西元一一○三年)禁毁苏文,徐州太守不愿毁此刻石,只是将它投於城濠中。宣和末年禁令稍弛,权贵之家纷纷以拥有东坡手迹为荣,出价甚高。当时徐州太守苗仲先命人取出刻石,日夜拓印,得数千本,然后藉口「苏氏之学,法禁尚在」,将刻石毁掉。众人听说刻石遭毁,拓本的价格遂为之激增,苗仲先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据徐度《却扫编》)



苏辙轶闻故事—与僧道广泛交游





苏辙兄弟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兼读儒、释、道的著作,而苏辙的佛、道根柢,则较其兄为深。由於苏辙曾染过肺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从担任陈州教授起,就特别注重道家的养生之术,与道士交往,学习「吐故纳新」的养生术,藉活络筋骨以调养疾病,使得病况渐趋好转。又陆续结识佛门中人,因而洞悉各种虚妄的现象而返归质朴的本性,自然免除了先前的忧虞,逐渐达到「是非荣辱不接於心」的境界。



(据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等诗文)
苏辙的生平简介
1个回答2024-03-19 00:18
  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宰相。苏辙与父兄还有父亲的好友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苏辙的人生受到他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较深,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苏辙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辙的生平简介
  苏辙出生于1039年,当时苏洵31岁,苏轼4岁。1057年,苏辙和父兄一起上京,苏辙与苏轼参加了礼部考试,二人同时登榜三父子的轰动京师,同年四月,因母亲去世,苏辙三人回到了四川。在1061年,苏辙参加了殿试,被派往商州,苏辙以需要在京城侍养父亲为由留在了京城。1066年,苏洵病逝,苏辙与苏轼兄弟将父亲送回故乡。1086年,苏辙分别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直到1094年起宋哲宗开始任用李清臣、苏辙遭到贬谪,与兄长苏轼在滕州相遇,送哥哥前往海南,再到汝州。宋徽宗即位后重用蔡京,苏辙再次被降职,最后以太中大夫退休。1104年,苏辙定居颍川,曾复任过朝议大夫,直到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74岁,葬于苏轼的墓旁。
  苏辙的简介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长 政治 和 历史 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 天下 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苏辙的从官生涯
  苏辙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现在政治、文学、儒学、 书法 等不同的方面。

  先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以维护地主利益为目的,然而农民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改变,他们的负担还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听到苏辙的 意见 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司马光的变法也遭到了苏辙的反对,苏辙认为这个变法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极力反对。苏辙的政治主张跟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论事精辟独到,言简意赅。

  接着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苏辙擅长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的论述,在纵观天下之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中肯。在苏辙的代表作《历代论》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如《六国论》就是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评论六国的过错,实际上是暗喻北宋的腐败的现实。苏辙写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应该是书信杂文了,比较 自然 平淡,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除了在古文、诗文的创作方面有才华外,苏辙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笔法跟苏轼非常相近,书法潇洒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苏辙简介
1个回答2024-04-09 09:23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位成都市西南)人. 字子由, 号颖滨遗老. 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又有“小苏”之称. 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 神宗(赵顼)时, 王安石行新法, 轼、辙力言不便. 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 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以事忤元丰诸臣, 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徽宗时, 复官大中大夫, 致仕. 卒谥文定. 苏辙为文汪洋澹泊, 与兄轼齐名. 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