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容小学英语考试

雒这个字怎么读,雒怎么念,雒怎么拼音,雒怎么组词
2个回答2022-10-13 04:31
古同“烙”.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烙印。相关组词京雒 雒嫔 河雒 商雒 雒雒 九雒 合雒 雒常 伊雒 雒棠雒田 雒民 雒书 雒诵 更多百科释义 1.姓。4。 2雒拼 音 luò 部 首 隹 笔 画 14 五 行 火五 笔 TKWY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3.古同“烙”。2,烙印。 3.姓.源于“洛”
雒,这个字读什么了
1个回答2023-06-23 19:05
luo 四声。
涛雒镇的涛雒名人
1个回答2024-01-13 08:29

丁惟汾,字鼎丞,1874年出生于日照涛雒镇 丁家官庄丁氏豪门。189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保定师范学堂。1904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留日官费生,进入明治大学法学系。期间他结识了中国同盟会直隶负责人张继和山东负责人徐镜心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丁惟汾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徐镜心离鲁去奉天开展革命,丁惟汾被推为同盟会山东负责人。
1907年,丁惟汾潜回山东,领导创办了〈山东白话月刊〉等刊物。在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创办了山左公学、东牟公学(遗址在今芝罘区通伸小学)等十几处学校。为山东独立和武装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11年,丁惟汾徐镜心等组织成立了“山东全省各界联合总会”和“山东临时政府”。
丁惟汾在古音韵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有〈诂雅堂业书六种〉50余万字。其中齐鲁书社于1983、1984、1985年出版了〈俚语证古〉、〈毛诗韵聿〉、〈方言音释〉三种。此外还有未出版的笔记体裁的著作七部,其中在〈读烈皇小识摘录中〉痛斥了21个山东籍的贰臣,成为丁惟汾自始至终追随孙中山,始终坚持三民主义的思想根源。但同时,由于过于强调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选择,忽视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真理,陷于了形而上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他后来违心地跟去了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肇中 (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尹衍梁
尹衍梁,1950年8月16日出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尹家熬头。大润发大卖场老板,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大润发),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

雒怎么读?
1个回答2023-02-23 10:55

一、雒的拼音:luò

二、释义:

三、部首:隹

四、笔画:撇、横撇/横钩、点、竖、横折、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雒雒

[luò luò] 

不休息貌。

2、商雒

[shāng luò] 

见“商洛”。

3、九雒

[jiǔ luò] 

见“九洛”。

4、雒书

[luò shū] 

洛书。

5、雒诵

[luò sòng] 

反复诵读。雒,通“络”。

雒的来历
1个回答2023-08-21 14:12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
雒姓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4-23 08:48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其两岸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雒氏,亦有省笔为洛氏者。

雒怎么读
2个回答2022-09-13 12:35

雒的读音:[ luò ] 

部首:隹      笔画:14      五行:火      五笔:TKWY    

基本解释

1. 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2. 古同“烙”,烙印。

3. 姓。

拓展资料:

1,雒棠[ luò táng ]

山名。古代传说是太阳所入之山。

2,雒诵[ luò sòng ]

反复诵读。

3,雒民[ luò mín ]

指古时垦食雒田的交趾人。

4,雒常[ luò cháng ]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5,雒雒[ luò luò ]

不休息貌。

雒姓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2 00:05
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考之人,首推雒陶。《古今人表》上说雒陶是舜时人(也有人认为系雄陶之误)。汉代有雒功、雒林,《印薮》中收有他们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秦中有此姓。查《清明进士录》,有雒姓六人:雒遵(嘉靖进士,尚宝卿)、雒昂(右副都御史)父子,三原人,雒于仁(泾阳或三原人)雒宗昂,(咸丰时靖远人),另山东河南各一。巫声惠编著的《中华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与《氏族典.五三五》,还提到几位明朝人:雒佥,洪武佥都御史;雒守一,三原人,进士学正;雒铭,三原人,弘治进士;雒应吉,泾阳人,大理评事;雒有信,祁县人;雒任重,垫江人,万历进士。湖北陈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可能同源于古雒国。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邓名世父子撰《古今姓书辨证》的《十九铎》篇引《马援传》:“糎泠县有雒将,乃徵贰徵侧之父”,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将女徵侧”,不过这两处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 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置交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据徐中舒考证:《交趾外城记》为三国时吴人作品,距马援二百年,比较可信。此外明安南氏(越南)无名氏撰《越史略,国初沿革》(卷一)“交趾远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庄王时,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雒王,都于文郎,号广郎国(即中国史籍中的夜郎国),┅┅传十八世,皆称雊(雒)王,┅┅周末,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筑城于越棠,号安阳王。”也就是说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越南北部的红河下游,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这里有一个叫文郎的国家,国中有雒王,雒候,雒将统治雒民。东周末年,秦灭巴蜀,蜀之开明王泮南迁越南,灭了夜郎国,又建立了一个在越南史籍中称之为瓯雒国的国家,其王为安阳王。(安阳王、开明王,古汉语发音一致。)雒民与蜀民组成的瓯雒国国民就是现在越北壮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

“瓯雒”在《史记》、《汉书》中叫“瓯骆”。《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雒将之女”。但是“雒”字并非从越南传来, 雒姓的祖先也好象不是内迁的瓯雒国国民。倒是汉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县(隶广汉郡)值得叫人怀疑,是不是和瓯雒国的雒民有联系。不过我想洛阳人移居于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迟在秦汉时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设置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605年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于商朝时已出现雒邑,公元前1037----1035年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 即“国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洛”皆作“雒”;《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汉)注“太保朝至于雒”;《诗.鲁颂.駧》“駧駧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骆(白马黑鬃),有駠有雒(马黑身白鬃),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庄子》之《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经.海外历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曰雒棠(桦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神宓妃)”。另外,《金文大词典》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见于周雒盨)。由此可见,尽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而 “洛”字在金文中出现过许多次,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

“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假定此说属实,难道他没有想到雒——鴞——猫头鹰——恶鸟?别忘了,刘秀可是个谶纬“专家”。因此上,只能解释为至少到东汉,猫头鹰的名声还没有被搞坏。也就是说,把猫头鹰说成是一种恶鸟,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否则也无法解释我们的祖先要取这么个姓。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我认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经提到,商朝时已出现雒邑),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纣后出现的,其含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遗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其称为“中国”( 即“国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也不是没有可能,及至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但是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鸿篇巨著《史记》没有一个“雒”字,凡“雒”字皆作“洛”字,不知为何?“雒”、“洛”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弄不明白,其实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字学家至今也搞不清楚,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雒姓来历?
1个回答2024-03-19 22:20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

姓雒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4-03 19:26

  1、来历有五个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地名,出自古纯纤代雒水流域,属于则裤磨以居邑名称为氏。雒水,就是洛水,后称洛河。

  2、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孙斗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3、郡望堂号

  (1)郡望:广饶县

  (2)堂号:广饶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