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训练服饰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引爆说服力的故事思维训练法
1个回答2024-02-15 13:59
分享一本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引爆说服力的故事思维训练法》,作者是南非的默里·诺赛尔,作者及其团队总结了20年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讲故事训练方法。

一、讲故事的几个原则

原则1:人类生来就会讲故事

原则2:每个人都有故事可讲

原则3: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好

原则4:每个人的故事都在演变

原则5:讲故事是每个人获得创造力的途径

原则6:倾听和讲述相辅相成

二、练习讲述祖父母的故事

大多数人都对祖父母有着美好的回忆,讲述祖父母的故事,可以让故事更为亲切且包含情感。

练习的方法:将自己想象成祖父母,然后做自我介绍,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每个人有3分钟的讲述时间。

团队一起做这个练习,可以改善整个团队的沟通。

三、故事练习:像个照相机镜头一样,讲述“发生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外部的声音。你对别人说了什么?别人又对你说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描述你看到的周围的东西:环境、颜色、形状、布料等。

你尝到了什么——描述食物、饮料、味道。

你闻到了什么——周围有什么气味?唤起你的嗅觉。

你触摸了什么——描述触摸到的材质和感受到的温度,回到自己的身体,描述这种感觉。

注意,要去掉关于感受、解释、判断、观点的描述。

可以做这样几个练习:

1、讲述令人惊叹的瞬间——比如,获得晋升或是工作的里程碑事件,你在那时看到、听到、闻道、尝到、触摸到的东西。

2、写下你现在拥有的5件物品,想想和这些物品相关的“发生了什么”的瞬间。

3、列出生活中可以写成故事的10件事情,把它们讲出来。

四、故事的结构

通过“发生了什么”方法,我们可以挖掘出细节,故事是一连串“发生了什么”的瞬间。要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故事,这些瞬间必须被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情感转折点、结尾。

开头:以“发生了什么”开头,一下子就把听众代入故事中。

情感转折点:情感的最高点、最低点,改变生活走向的瞬间,也许是孩子出生的时刻,与母亲争吵的时刻,与偶像邂逅的时刻,或者是经历挫折和晋升的时刻。

结尾:不要说教,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

五、起源故事练习

挖掘你自己的“起源故事”,想象生活中让你走到这一步的主要情感转折点,用几句话列出这些瞬间,编成一个故事提纲。

六、展示故事的经验法则

1、在开始说话前,与身体沟通,站稳,自然呼吸,记住身体中的故事,扫视听众,偶尔将目光停在某个人身上。

2、与听众保持目光接触,整个展示过程中,与5-6个人进行单独的眼神交流。

3、放慢节奏!如果说得太快,会失去听众。

4、注意音量,不用麦克风可以增加亲密感,但要确保后排的人能听到你说话,如果使用麦克风,请确保在演讲之前对其进行调试。

5、故事结束时要泰然自若,保持镇定,保持与听众的眼神接触,你的故事可以启发他们。
特工都训练些什么,是如何训练的
1个回答2023-04-12 14:46
问我哥,他是特工!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1个回答2024-03-04 12:15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 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上缀金属纽扣(或盘扣)。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罩甲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
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点样训练5岁的小男孩起床后自己刷牙和穿衣服
1个回答2024-03-10 19:54
起床先煮饭换衣、刷牙总共用10钟 再吃饭 起煮变穿衣服变吃早饭(嘴塞点吃着,穿衣服) 15钟全部
3年级的孩子英语听力训练,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1个回答2024-07-05 14:16
当孩子遇到听不懂的部分时,家长要耐心解释,鼓励孩子多听几遍,不要气馁。我们家孩子刚开始听英语故事时也有些困难,但多听几次后,他就能慢慢理解了。
宝宝的语言训练内容有哪些?具体训练什么?
1个回答2024-03-05 20:24
首 先 是 学习 母 语,其次 是 学 习外 语 , 在孩 子 的开 发 期学 习 语言, 效 果 很好
视觉训练的图书《视觉训练》
1个回答2024-07-09 20:04

出版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1版
丛书名: 宝宝全脑开发亲子书
平装
读者对象: 0-2岁
尺寸: 27.8 x 27.8 x 0.6 cm
重量: 522 g 视觉故事
孤独的游泳圈
考记忆力
错觉空间
有趣的脸
旋转的螺旋
量一量
视觉搜图
火山喷发了
真好吃
大雾天气
化石
下雨啦
探月
能力比拼
找不同
蓝色花布
牛奶动物
不是一伙的
安全带的用处
探险家
马路上

传统服饰的春秋战国服饰
1个回答2024-02-20 07:02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实物考证
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服装实物中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双袖各3片。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袖缘、领缘也斜裁。下裳正裁共8片。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中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