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听力课流程举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举例子说明?
1个回答2024-01-27 11:37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

精选课程的内容,拟定教学目标,独特教学设计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后作业的完成,这些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包办。

举个例子,说明结果比过程重要
1个回答2024-03-09 20:40

结果更重要。因为即便过程再精彩,然而你失败了,那你就是个失败者。比如考试,你很用功,但你的成绩没有达到录取线,你就不会被录取。没有人会在乎你是否用功,也不会因你用功就破格录取你。

我们都说,不要在乎结果,最重要的是过程。

其实,有时候,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比如说高考!!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求胜心理去做事情。也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分出胜负,亦或者输赢也并不十分重要,淡然处之就好。甚至,我也知道,世上大多事如此,但固执的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只要有个好结果,不就什么都不重要了么。重在参与只是失败者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托词,社会可只看你的结果

如果过程真的重要,那会有什么“黑色七月”,只用短短数个小时,宣判一个学子十年的寒窗苦读?

如果过程重要,那么年底考核的几个分数,就会决定一个工人,一年辛劳工作吗?

有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总觉得这是自欺欺人,也许是辛苦努力而毫无收获的自我安慰,再如,的奥运会上,我想所有的运动员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最终的荣誉与辉煌.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果,会使所有的过程更加的充满无奈。。。

上课举手发言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1-20 21:17
唯一的办法就是鼓气勇气举手!

说明你没自信,唯一的锻炼方法就是举手,要鼓起勇气。在这方面的问题上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要强迫自己做,你现在不敢举手,以后的路上将会有更多的不敢,你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做着做着就发觉其实没什么,就算错了也不丢脸,因为其他人连手都不敢举。所以走出你的第一步,举手吧。
讲课时串联和并联怎么举例?要举实际例
1个回答2024-03-15 18:05
用人生来解释,“并联”的人,时刻面临着抉择,而“串联”的人是很执着的人,只有“串联”的人将来才能获得“电压”的一份羹!
多方过程的举例
1个回答2023-10-03 12:05

例如,因CV = R/(g - 1),故由式(2)可知理想气体在多方过程中的摩尔热容为
; (8)
因此,当1< n < g =常数时,理想气体的多方摩尔热容将为负值. 可是对于理想气体,当n = 1时的多方过程表示准静态等温过程备孙运;当n = g =常数时的多方过程表示准静态绝热过程. 而由式(5)可知:在p-V图上,多方过程曲线(不妨称为多方线)的斜率为-np/V. 因此,在p-V图上,理想仿梁气体的准静态等温过程曲线(等温线)的斜率为-p/V;而g =常数时理想气体的准静态绝热过程曲线(绝热线)的斜率为-gp/V. 如果理想气体的多方过程曲线(多方线)的斜率,在n = 1时的等温线的斜率与n = g =常数时的绝热线的斜率之间的话,则此多方过程的多方指数必定满足1譬如,如果要计算理想气体在某一准静态循环中的效率或制冷系数时,通常都要先分别求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从外界所吸收的热量的总和以及向外界所放出的热量的总和,这时往往首先需要知道理想气体从某些平衡态经历一个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时到底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此时,由于任何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都是无限小多方过程,因而理想气体在此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中从外界所吸收的热量đQ为
đQ = nCdT, (9)
式中的n是理想气体的物质的量,C是其在此准静态过程中的摩尔热容. 一方面,可以从式(8)、(9)得知:对于dT > 0的升温过程,当此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在p-V图上曲线的斜率不在等温线的斜率与绝热线的斜率之间时,C > 0,因而đQ > 0,这时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而当此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在p-V图上曲线的斜率在等温线的斜率与绝热线的斜率之间时,C < 0,因而đQ < 0,这时理想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式(8)、(9)得知:对于dT < 0的降温过程,当此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在p-V图上曲线的斜率不在等温线的斜率与绝热线的斜率之间时,C > 0时,đQ < 0,这时理想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而当此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在p-V图上曲线的斜率在等温线的斜率与绝热线的斜率之间时,C < 0,因而đQ > 0,这时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综上所述,就完全可以用在p-V图上的绝热线作为一条分界线,来判断理想气体在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中究竟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了.
多方过程图像:

字的演变过程(举几个具体事例)
1个回答2024-02-01 23:00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石”上课举什么例子
1个回答2024-02-07 07:23
画个石头,
或者见一个像石字的石头。
苏教版一年级有关于石字的象形。
上课时,张老师举了不少有趣的例子和不少动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9:31
有!

上课时,张老师举了(不少)有趣的例子和(不少)动人的故事.

两个“不少”重复啰嗦,把后面那个“不少”去掉

上课时,张老师举了不少有趣的例子和不少动人的故事.
学了老王这一课请你举几个关注老王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14 16:56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 了钱;
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 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女儿也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 好他的夜盲症。
想与做,这篇课文列举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5-28 21:22
课文列举的示例:如何学会游泳。
本文通过列举,说明了想与做的相互作用。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