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比例多少合适

给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5-17 23:19
姓名:L同学

年龄:24

性别:男

最高学历:英国大学未毕业



设计就读课程:前本科相关专业





背景分析:该生本科读的是2+1的合作办学,电子工程专业,最后一年在英国某大学读的。前两年成绩一般,但后一年基本都不及格,最后英国大学只给了一个Diploma。学生初衷是以最短的时间在澳洲完成本科专业,考虑到学分互换的问题,初步选定读回原本科专业。





顾问点评: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单的时候,真的很惊讶!毕竟,即使是三年纯英文的授课,最后一年的成绩也不至于会这么多不及格的,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问题出在某个未被父母发现的地方。通过跟该学生的耐心沟通,感觉他还是很懂事的,也一直不想辜负父母期望,希望能拿到一个本科学位,并有所发展;并且发现,其实他对电子工程这个专业一直都没有多大兴趣,在英国的那段时间主要是没有适应好、自制力又不够,沉迷于电脑游戏,所以才会门门挂科。于是,我大胆向其提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通过参加我们的教育展面见了学校代表后,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息了,在我们的指导下,最后定出了两套方案:一、继续申请本专业转学分,主要是做为后备;根据他的成绩和学校专业优势情况,推荐了科廷理工大学(CUT)和卧龙岗大学(UOW)。二、选择接近自己爱好的专业,例如游戏设计;推荐了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Bachelor of Games &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学生一听当时教育展学校代表介绍就马上喜欢上了这个课程——原来还有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设计专业!几经周折,终于,学生成功获得了这三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喜的是,都减了一年学分!学生如愿以偿,我们也衷心祝愿他一路成功!



在这里,我想对所有像这个学生一样曾经失意过的人多说几句:不要气馁,相信自己,不是你不行,而是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不是唯名校是好,也不是唯热门专业是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一定会使你信心倍增,柳暗花明!
关于合适的名人实例
1个回答2024-06-21 13:57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感觉适应的例子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5 16:05

如下: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刚走进花园,你会闻到一股花香味,但过了几分钟,就闻不到了。这种现象就是感觉适应。

2、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都看不见,随着时间延长,原来看不见的慢慢看见了,这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对光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在暗处时感受性大大提高,所以到亮处时会觉得光特别强,照得眼睛都睁不开,但是很快就觉得光线不那么刺眼了。

因此,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介绍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长时间的刺激作用,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所有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但适应的表现方式和速度不尽相同。

三个人吃饺子多少面和多少水的比例更合适?
1个回答2024-01-26 05:21

做饺子时面粉和水的比例为20:7.饺子做法如下:材料半肥猪肉150克,韭菜100克,饺子皮20张,盐,胡椒粉,姜末,花生油少许,芝麻油几滴,陈醋,辣椒酱,生抽,酱油做法1.猪肉剁成肉末,韭菜切成细茸。2.把剁好的猪肉和韭菜放盘子里,加盐,酱油,胡椒粉,姜末,少许花生油,(有芝麻油就滴几滴),然后拌匀备用。3.水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放下锅里,水烧开后,添点冷水,如此反复三次, 把浮起来的饺子捞起来即可。4.另备个小碗,放点陈醋,辣椒酱,生抽调匀,就是吃饺子的酱汁了。

有什么适得其反的例子作文用
1个回答2024-01-31 04:06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先秦·孟轲<>:“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锦上添花
适时低头的名人事例
1个回答2024-02-12 20:34
卧薪尝胆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他又夺回了江山。
适可而止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18 04:05
范蠡功成身退/张良功成身退/韩安国死灰复燃
关于适者生存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18 18:41
动物:冰河世纪时,剑齿虎和猛犸象因食物匮乏而灭绝,而体型比他们小很多的大象和老虎所需的食物的量相对较小,得以生存。

植物:在干旱的沙漠,仙人掌为了减少水份的流失叶片退化成针刺形状。

人类:饮食习惯是杂食性,所以能食用的食物的种类多很多,在一种食物数量稀少时,可以食用另一种食物,所以生存几率比纯肉食性或食草类动物大很多
“做事要适度”的名人事例
1个回答2024-03-16 03:37
诸葛亮7擒孟获靠适度而获人心,现在就想到一个,等想到再告诉
求关于适可而止的古人例子。急?
1个回答2024-03-06 05:06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1] "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被视为顺阳范氏[2] 之先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