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曾出土过一口“金棺”,却被融化成铜,专家连叹3声“可惜”

2023-12-10 00:20

1个回答
1972年7月, 广西百色西林县八达公社,当时正在修建“普驮粮站”;挖地基过程中,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之后考古队在此出土了4只大铜鼓。

专家看到4只铜鼓后惊讶不已,连连发出赞叹的言语,周边工人却满脸的不屑,甚至有人小声地嘲讽“少见多怪”;本以为,这些村民才是“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这4只铜鼓是珍贵文物。

谁知人群中有声音说“这些算啥,3年前挖出的铜棺材才叫好看呢!”

一句话惊得考古队员面面相觑,“3年前这里就出现过古墓?”考古人员连忙向当地人打听,这才引出一段“不复存在”的国宝故事。

当地人嘴里的“3年前”,准确来说应该是1969年12月15日,当时西林县八达公社“普合大队”正在普驮寨附近修路;“普驮寨”地理位置特殊,驮娘江顺流直下,到这里刚好拐了一个大弯,湍急的江水就在普驮寨门前流过。

好年月里,普驮寨土肥物丰,是壮族人眼里的鱼米之乡,但由于道路不畅,这里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遇上驮娘江发水,这里又是第一个遭殃的,这次修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2月15日天上落着冻雨,寒风一吹更让人觉得身上发冷,单说“土黄大队”的15名社员,在普驮寨东南边挖路基。天上下着雨,冷风又不停地吹,工人们边干活边抱怨着“这活太难干了”。

他们干活的地方是个小土坡,上面长满了青竹,竹根须又多扎土又深,想全部挖出来实在困难;工人们在这里干2天了,结果还是没将竹根清理干净,其中一位石姓村民用镐头使劲挖进土里,随后发出一声闷响。

这位“村民”更是被震得手臂发麻,虎口发疼,好悬没把镐头扔了;大家以为挖到了石头,于是都集中过来帮忙把覆土扒开,逐渐露出的竟是一片金黄。

还是那位村民首先反应过来,惊叫一声“金子!”

大家更来劲了,七手八脚不一会儿就沿着“金子”继续向周边扩张;原来是一口“金棺材”,露出来的只是棺材上面的盖板,随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棺材终于全部露了出来。

当然,这口棺材并不是纯金的,而是一口表面鎏金的巨大“铜棺”;这口棺材目测长约2米、宽超过半米、高也超过了半米,上下棺材板都有2指多厚,重量没1千斤,也有7、8百斤重。

概括来讲,这口“铜棺”就像个长方形的大盒子,在地下坐北朝南;奇怪的是,这口棺材深埋在青竹坡下1.5米左右,坡上却没有发现墓碑等证明墓主人的标识。

虽说这是一口“晦气”的棺材,但制作的极为精致,其表面鎏金,上刻雷云纹,上方盖板呈龟背形、两端有锯齿纹,棺壁上挂有兽头面具,两侧板壁上挂着铜人面具;如此美轮美奂的“金棺材”,围观工人哪里见过,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棺内藏有金银财宝”。

有人耐不住激动心情,挥起手里的钢钎就去撬棺材盖板,随后又是大家齐动手;由于铜盖板才厚太沉,大家搞了半天也没弄开,又是那位石姓村民,抡起镐头朝着铜棺侧面较薄的地方奋力砸去。

几下后,铜棺一侧被砸出了拳头大小的一个窟窿,一股青黑色的气体随之涌出,浓烈的腐霉味弥漫开来;好在当时铜棺被放置在空旷地方,味道随之消散,听到消息的附近村民纷纷赶到现场,人越围越多,那位石姓村民则趁着大家交头接耳的空隙去捡砸烂的铜块。

此时,石姓村民就成了现场指挥,众人合力继续砸铜棺盖板,直到将棺盖砸烂了一半,另一半也被人推开;棺内果然有宝,诸如铜人、铜马、铜蝴蝶、玉管、玉环、各色玛瑙、铜刀、金银器等,还有一个绿色的大罐子。

1969年,那个年代的人哪见过这么多好宝贝,纷纷伸手进铜棺内争抢,没一会儿东西就被瓜分殆尽;就在此时,“民兵队长”闻讯赶来,也是他制止了村民哄抢,并召集民兵封锁现场。

当时现场一片狼藉,铜棺内的宝物也早已被抢夺一空,只有半截被破坏的棺材盖板被丢弃在墓穴荒地上,上面早被人踩的满是泥脚印;铜棺内的宝物是被人哄抢了,但六块棺壁还都在,只有上面的盖板被毁坏得较为严重。

经过几位村领导的商量,第二天由“民兵队长”将情况报告给当时的县革委会,并派人将铜棺运至县里,之后就扔在革委会大院里。

那个年代,铜棺这些属于四旧产物,因此也没人意识到“文物”或采取保护措施;更何况毕竟是“棺材”,大院里的人觉得晦气更没人理会,只有好奇的小孩在上面随意地践踏、敲打。

就这样扔了几个月,直到1970年3月,县农机修造厂因为制造碎石机需要铜材,于是有人想起了大院里的那具“铜棺”;有人就说,如果将铜棺熔炼再造,也算“古为今用,废物新用”,这不正好符合革委会的政策。

县革委会最终决定,将这副铜棺送往炼铁厂融化,再根据需要制造各种零件;说明一下,上述内容都是当时在场村民的回忆,这样的结果让“3年后”的考古专家痛心不已,消息也随之被层层上报。

很快,“铜棺被熔”的消息传至北京,时任国家博物馆馆长的王冶秋,听完报告后惊呆了;站在考古的角度去看,如此巨大的铜棺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中国出土的这一具不仅填补了世界考古史的空白,或许还隐藏着诸多 历史 秘密。

之后,王冶秋将情况汇报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郭老”听闻后同样十分震惊,只气地连叹三声“可惜了,可惜了,可惜了!”

但事已至此,“普驮铜棺”的调查工作随即展开,普驮寨周围村庄开始大规模追缴文物工作;但遗憾的是,已经过去了3年,大部分金银玉器等已难以追回,只找到了一块当日从铜棺上砸下来的铜板和铜面具等少量物品。

这块“铜板”还是一位乡村教师从村民手里买来的,其长约53厘米,宽23厘米,重达11.5公斤;这块铜板就成了“普驮铜棺”曾真实存在的唯一证据,后众多专家对其进行鉴定,得出的结果是:铜棺应为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产物。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广西“西林县”属于句町古国,这一远离中原,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小国,在史书中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出土文物更是一件都没有。

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仅出土过两口铜棺,一口是云南出土的“石寨山铜棺”,另一口就是“普驮铜棺”;从村民描述的铜棺体型和精美程度来看,比之“石寨山铜棺”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村民描述,如此巨大且精美的“铜棺”,很可能是古町国某位君王的棺椁,从考古的角度出发,其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司母戊大方鼎等文物。

除了文物之外,重要的还有 历史 。发现“普驮铜棺”时,棺内有没有遗骸?有没有诸如墓志等文字?3年前那些被村民哄抢的文物究竟流向哪里?“西林县”西面就是云南,普驮铜棺又和云南铜棺有什么联系呢?

这些问题,随着“普驮铜棺”的消失一同淹没在 历史 的长河中。
相关问答
广东金融学院什么专业好?就业前景怎么样?
1个回答2022-09-11 03:43
金融顾问,投资顾问
三世铜棺的起源来历?
1个回答2024-02-15 18:27
已知的是它达到了诸天允许的至高等级。和石昊叶凡有着天大的因果。通过文中已有的线索可以得出结论。三世铜棺在最后的大结局中肯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么重要的器物,其来历必然和主角有关系
青铜棺的葬礼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3-21 09:50
《青铜棺的葬礼》讲述了查理九世收到豪华社区“汉庭秋月”的小少爷葛帅寄来的一份神秘邀请函。原本愉快的旅行在小伙伴们打开一条青铜甬道后有了奇怪的转折。深夜里,在这个有着众多奇怪法则的社区,噩梦成了现实...
全文
惋惜和叹惜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3个回答2023-01-28 16:00
有个词叫做叹惋,说明你的问题还是有价值的,本来这两个词可以通用的吧,宛是下凹的意思,惋是下凹的心,是接受别人的悲痛表示,和别人一样悲痛的意思,叹是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或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但...
全文
这个铜钱为什么这么小?是从土中得到的。
1个回答2024-02-08 19:15
这个估计是宋钱,古代的钱向来大小不一样,往往在一个朝代的末期,会出现钱币制造劣的情况。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的意思是?
1个回答2022-12-19 06:59
the mean is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多么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是啥意思
3个回答2022-09-17 12:01
这时候我才感叹借书看的人用心专一,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观什么识什么叹什么惜什么?
3个回答2023-01-07 14:20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
孙中山逝世后开始用的是水晶棺,最后改为铜棺,4年后才入土为安
1个回答2023-11-18 13:49
1925年3月12日是国民党和整个中华民国最悲痛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因肝癌晚期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9岁。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因为他的一生始终在为中国的前途而奋...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