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为什么吃猪头肉啊?

2023-11-30 06:18

3个回答
  吃猪头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 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 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 ”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 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 ,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 ,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 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 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 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 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 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 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 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 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 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 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 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 ,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 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北方地区:“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

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节,龙抬头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

1.引龙。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总之,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3.剃龙头。北方民间是日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为‘中和节’,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发,谓之‘剃龙头’。”二月初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北方流传至今,人们多于是日剃发、理发。在河北,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以后会没有出息。

4.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5.嫁女住春。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6.禁忌。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1)忌动针线。是日不能动针、刀、剪子,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2)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人们不要去井边、河边打水,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龙,把好年景给破坏了。”(3)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4)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们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地区:“二月二”社日习俗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1.祭土地神,颂赞神,祷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周礼·大祝》载:“太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这里的“宜于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
浙江畲族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人们备祭品祭祀土地爷等神,以保佑乡人平安。故当地有俗语谓:“二月二,杀鸡请土地。”(乔继堂等:《中国岁时节令辞典》)清道光十年广西《修仁县志》、民国广西《凌云县志》等均有类似记载。桂东地区客家人称“二月二”为土地节,客家人居住的村边都修建有土地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这天,他们备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等到村边土地庙祭供,场面肃穆,以求土地神庇护,得以安居乐业(王建同:《广西客家研究综论》第一辑)。

2.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相沿,对于这种场景的描绘我们在很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昔日那祭社的盛况及人们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3.饮社酒(治聋酒)。传说社日酒可以治耳聋,因此人们称社日酒为治聋酒。宋代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作注曰:“古谓社酒治聋。”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载:“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赛土神,置酒聚饮,曰:‘酒治聋。’”此外,在广西也有此俗记载。民国《来宾县志》载:“盖古者社日饮治聋酒,因以是恐村妇之溺爱耳。”民国《榴江县志》也载有春秋“社日”饮治聋酒的习俗。

4.食社饭、糍粑。社饭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此记载。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广西。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5.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儿归宁。早在宋代,妇女在社日一般不参加
祭社活动,而出现妇女于是日“归宁”的习俗。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有此俗。

6.社戏。社日举行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宋代陆游《稽山行》说:“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农村中春秋社戏,通常在庙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载:“二月初二,土地神诞辰。纸扎铺剪纸为袍,而粉绘之,人家买以作供。大街小巷,供当方土地,张灯于神前……县署祠旁搭草台,演土地戏。”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

7.禁忌。闺中忌动针线,忌劳作。唐代社日有妇女停做针线之俗,并有诗句说:“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耳聋)。人家襁褓儿子,俱早起,恐社翁为祟。”

社日习俗与北方龙抬头节的异同
通过比较南方社日习俗与北方龙抬头节习俗,我们发现二者习俗有以下异同:

1.相同点:
(1)禁忌和某些节俗活动相同。南方社日与北方龙抬头节都有舞龙、回门(北方称此为“嫁女归宁”)、撒石灰、聚众宴饮的习俗活动和是日忌动针线的禁忌。
(2)节日由来的传说相同。都是因为唐朝武则天当了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他就让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人们为救因私自给人间降雨而被玉帝打下凡间压于山下的龙王,在农历二月二这天想出了把玉米炒开花,就像是金豆开花,于是救出了龙王,使其能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最后就形成“二月二”习俗的这样一个传说。

2.不同点:
(1)祭祀的神灵不同: 南方社日祭祀的是土地神;北方龙抬头节祭祀的是龙神。
(2)娱乐活动不同:南方社日一般有抢花炮的习俗活动,观桂戏、粤戏、江南戏等具南方特色戏;北方龙抬头节则无抢花炮之习;看的是诸如评剧、京剧、晋戏及河北土戏等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戏。
(3)食俗不同: 南方社日最具特色的是吃粽子和糍粑;北方龙抬头节则吃龙须面、饺子等面食和猪头肉。

“二月二”习俗形成南北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南方“二月二”社日与北方“二月二”龙抬头节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形成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在比较中,我们会发现,南、北“二月二”习俗不同的表现之一就是两地在民间信仰上的不同:南方是土地神信仰,北方则是龙神信仰。这种不同的信仰,源自于南、北地区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短缺,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水,北方农耕人民渴求水和期待降雨的心理就折射反映在北方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许多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民众对水的渴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仰和崇拜。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的神灵,人们把它看作是会兴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从而在北方产生了一套崇龙、敬龙的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突出表现在“龙抬头节”中的一切禁忌习俗中。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来说,山多、江河多而土地少,因此对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于北方。以土地为生的先民们认为土地负载、孕育万物,毁灭万物,因此很自然地将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归因于“地”对人类的赏罚,据此就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敬土为神。于是自上古以来产生的祭社习俗在南方一直传承至今,并演变成南方现在的“二月二”社日的习俗。

2.由于文化传播而造成的差异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向其他范围转移或扩散,引起文化的互动、采借以及整合过程(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土地神信仰起源甚早,其最早形成的地区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最先是在某个地方产生,并向四周地区传播开来。钟敬文先生认为:“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形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它不仅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地区渗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传承了自上古产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土地神信仰能满足南方民众祈丰年、消灾祈福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北方地区的“龙抬头节”习俗,据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一文考证,最早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随着居民的迁徙而向其他地区传播。因此,在江苏一带,也有龙抬头习俗,这应该是由北方汉人在南迁中传播过去的。南方本地人民也有一套自己的风俗,由于在共同的地域生产劳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影响,这必然就会产生文化传播,在传播中二者又有选择性地吸收或排斥对方的风俗文化,故而逐渐形成了将龙抬头习俗与当地祭社习俗结合起来的新“二月二”习俗。
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看作是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流程的统一体, 并看到了文化传播行为的巨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个时代纵向地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 (怀特:《文化的科学》)传播可以对一种文化或风俗的形成和流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二月二”习俗形成南、北差异的原因也是基于文化传播的发生。
节日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我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对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我们应加以重视。通过对南北“二月二”习俗的比较及其差异原因的分析,我们对南、北“二月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认识到民俗文化巨大的传承、传播和变异性,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现象有着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
北方人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相关问答
主角把其他人当肉猪的小说
1个回答2024-01-21 04:03
诸神的黄昏、星汉帝国、姹女九转符合您的要求。
为什么猪不吃肉?
1个回答2024-03-11 08:09
猪怎么不吃肉? 你听谁说的呀? 哈哈。 猪是杂食性动物,是吃肉的..
猪为什么不吃肉
1个回答2024-02-17 18:19
你听谁说猪不吃肉的? 猪是杂食性动物,是吃肉的,尤其冬天时,需要补充热量。(好像冬天养猪人都会投放一些富含油类的饲料) 就像人一样,你自己吃一块生肉肯定吃不下去,喂猪,猪也不吃。 但把鱼,鸡,鸭...
全文
猪罗隔肉 猪连肝肉 护心肉一头猪有几个
1个回答2023-08-17 23:28
您好,您说的那个是猪的罗隔肉,也就是猪的连肝肉,是肝脏连接腹腔的膜,这个肉比较有嚼劲,炖汤一般没有什么滋味,建议爆炒比较合适,这样吃起来很爽口。
猪肉末和猪肉馅是一样的吗
4个回答2023-02-02 23:59
不一样,猪肉馅是肥廋相间的
猪罗隔肉 猪连肝肉 护心肉一头猪有几个
1个回答2022-12-03 20:16
您好,您说的那个是猪的罗隔肉,也就是猪的连肝肉,是肝脏连接腹腔的膜,这个肉比较有嚼劲,炖汤一般没有什么滋味,建议爆炒比较合适,这样吃起来很爽口。
小孩子不吃肉吃点猪肉脯可以吗
1个回答2024-01-27 10:25
只要是肉,不过过敏的话,或者其他原因不吃肉就不要多吃了。如果没有任何原因不吃肉,吃点鱼类也可以。
带肉的是猪手还是猪脚
1个回答2023-08-01 23:50
带肉的是猪脚
什么叫猪腰肉?
3个回答2022-09-03 01:18
猪腰肉就是猪背骨左右那两条最嫩的瘦肉.
猪肉用藏语怎么说
1个回答2023-11-13 11:34
paxia帕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