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注释

2023-11-23 20:27

1个回答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一、《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地手段得来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见)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论语十二章》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习,温习。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10、忠:尽心竭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的介绍

一、《论语》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二、《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三、《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相关问答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2-22 14:56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全文
这些论语的注释...急~~~
1个回答2024-03-13 00:17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那些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那些身居下位却诋毁上官的人;厌恶那些勇猛却无礼的人;厌恶那些果敢却固执己见的人。” 孔子问:“赐啊!(你)也有所厌恶吗?”...
全文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3-05 16:53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全文
文章注释
1个回答2024-05-07 11:55
司马昭(注: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帝",故称"文王".)与投降魏国的刘禅吃饭,席间故意派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若无其事地笑嘻嘻欣赏。司马昭...
全文
论语八则的注释!!!急!!帮帮忙!!
1个回答2024-02-01 03:48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 3、三人行...
全文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2-07 14:21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宋)苏洵稿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
全文
要关于论语或孔子的故事.同志们,要故事,不要论语的解释!注意!
1个回答2024-01-26 05:52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
全文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13 05:27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译文对照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全文
求《论语》,《诗经》,《周易》其中一本书的注释或注疏。要十本书以上。请把书名写下来。谢谢!!!!
1个回答2024-03-05 15:09
台湾孙振声的《白话易经》 孔颖达《周易正义》 李鼎祚《周易集解》 朱携含游熹《易本义》 程颐《易传》 李光辩销地《周易折老橘中》 惠栋《易汉学》 《周易集解纂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翻译
1个回答2023-05-04 20:2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