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名人的公平的事例

2024-04-03 08:22

2024-04-03 10:20
  可以举诸葛亮的例子。

  诸葛亮主张法治,他和法正等五人制定了蜀科(法律)作为执法依据。
  他非常重视赏罚分明。他提出“严、明、信、平”的执法原则。严,严于执法;明,明于是非;信,赏罚必行;平,赏罚公正。他认为,赏罚不明,那么忠臣会没有犯罪而被冤杀,奸邪的人则会没有功劳而得到重用;对于没有功劳的人妄加赏赐,众人就会离心离德;对于没有罪责的人加以惩处,就会导致民怨沸腾。
  要做到赏罚分明,执法中要尺度统一。他给刘禅上表说:不管是(你)皇宫中还是(我)丞相府中,都应一视同仁。功过赏罚,不应该标准不一。对人不应该用个人的感情下判断,从而使朝廷内外法治尺度不能统一。他对下文提到的李严治罪,其罪状之一就是处理案件,自行其是,有法不依。
  我们对比举例说明。马谡和李严,同样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前者在南征孟获期间,献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后者北伐时管理后方事务,督粮屡屡有功。但同样在北伐期间导致蜀军失利,马谡是一出祁山时的先锋,在街亭战术失误,导致蜀军大败,兵卒四散,诸葛亮没有了前进的依凭力量,退回汉中。李严在五出祁山时,因为督粮不力唯恐诸葛亮治罪,就哄骗诸葛亮,最终让蜀军退兵。诸葛亮对他们惩处的力度大大不同:对于马谡逮捕处斩,而贬李严为平民。有人认为马谡是荆州派系,而李严却是本地派系,诸葛亮出于对后者势力的忌惮而从宽发落。这个因素不能排除。但两者的状况的确不同。马谡的问题是违背主帅指示,执意放弃水源和城垒,在山上扎营(小说和史实相仿),而且他的溃败对蜀军带来的损失很大;李严则不然。他运粮遭遇到了连绵阴雨,道路阻隔的实际困难,而且同样天气下蜀军进攻不会太顺利,而撤退也未给自身带来什么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