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的面具种类

2024-01-26 04:02

2024-01-26 06:56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时神祇的具象化。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鲜活的形象流布于中国的24个省、自治区的39个民族中,构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的深邃,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面具文化宝库。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多元性和无可比拟的原生态及次生态,展现了中国本元文化的神韵,展现了面具的五种文化功能。 用于禳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活动中佩戴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驱邪纳吉,祈求人寿年丰。
跳神面具包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信仰萨满教民族的萨满面具;广西、广东的少数民族的师公面具和贵州、湖南、四川、湖北、云南的少数民族的傩堂、端公面具等等,可谓洋洋大观。 用于人自身的各个生命历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
现今主要流不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瑶族成年礼用的“度戒”面具;彝、哈尼、土家的婚礼面具;基诺、佤、景颇、布依、壮、彝、纳西、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以丧礼面具运用为多。 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共祭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
节日祭祀面具,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的不同发展层面,以及面具功能由娱神到神人同乐,至娱人的演化轨迹。面具在形制、造型和材质方面也显现多元性。如哈尼族叶车人的棕披、笋壳、毛皮面具;土家、壮、苗等民族的草人假形;藏族小牛犊畜头面具;彝族得纸扎、纸浆、木雕面具;白族、傣族的纸、布裱及牛皮面具,以及朝鲜族极富夸张的木雕面具等。 分为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系列。
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而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许多原始傩文化的特征和信息,为准戏剧形态。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质朴风格。
藏戏面具流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以白面具和蓝面具为代表,显现了雪域高原文化的特色 。《甘肃傩文化研究》(胡颖、蒲向明等著)有白马藏族傩面具的特征情况。
以上两类戏剧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为鬼神面具、动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面具材质以木为主,兼用竹、布、纸、毛皮等。此类面具沉积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面具文化中的珍品。
概言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国面具文化的瑰宝。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