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的故事和成语

2023-12-17 14:41

2023-12-17 18:55

关于和的故事典故有和能睦邻、和能兴国等等。

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2、和能兴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关于和的成语:

和风细雨、风和日丽、一团和气、和颜悦色、和睦相处、曲高和寡、和蔼可亲、随声附和、和衷共济、一唱一和、和盘托出、和平共处、心平气和、和气生财、丈二和尚、燮和天下、心和气平。

和光同尘、和气致祥、和璧隋珠、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而不唱和衣而卧、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容悦色、和风细雨、和盘托出、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和平共处、和衣而睡、和和气气、和颜说色、和稀泥、和合四象、和乐且孺、和蔼近人、和如琴瑟等。

更多回答
和颜悦色
【成语】:和颜悦色
注意在写法上和“察言观色”相区别
【拼音】:hé yán yuè sè
【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心平气和
成语【心平气和】
近义词:平心静气、和颜悦色
反义词:气急如焚;勃然大怒;大发雷霆;心急如燎、暴跳如雷、怒形于色、
怒不可遏
发音 xīn píng qì hé
解释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语气平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
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成语“一团和气”发音
yī tuán hé qì
解释
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出处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