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信仰——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

2023-12-12 14:20

2023-12-12 15:5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书名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有双层释意,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本书讲的就是一个17岁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如何逃离巴克峰,逃离父亲的“统治”,越过专制和腐朽的藩篱,通过教育找到新的信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故事。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1986年出生于爱达荷州的“巴克峰”,父亲的家族在山脚下生活了半个世纪。17岁前,她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最后成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去哈佛访学。但正如作者所说,人们只看到“我”戴着一顶熠熠生辉的学历的高帽,却不知“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

在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我无法想象还有人在17岁之前未上过学,令我感到更震惊的是父亲一家有七个孩子,其中四个没有出生证明,故事里的主人公塔拉九岁才有了一张延期出生证明,因为爸爸认为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

父亲吉恩靠经营一家农场为生,母亲法耶是一名没有无执照的助产士。自从目睹了韦弗一家被联邦政府围困,韦弗被枪击,从那以后为了躲避政府的攻击,父亲一直处于备战状态。他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

泰勒是第一个想要逃离父亲恶魔般的掌控的人。希特勒曾说:“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父亲对摩门教的推崇,对光明会的厌恶不可动摇。

泰勒第一次提出想要上大学,父亲觉得泰勒所想是背叛了上帝,是对父亲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挑战。他身体前倾,咬着牙,眼睛眯成一条缝,在泰勒的脸上搜寻表示赞同的迹象、共同信念的痕迹,但没有找到。

大哥托尼和二哥肖恩是父亲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按照父亲给的既定轨迹去生活,想上学的泰勒在家显得格格不入。但塔拉却和泰勒有些非比寻常的默契。

塔拉喜欢待在泰勒的房间和他一起听CD,莫扎特、贝多芬信手拈来。塔拉透过泰勒的眼睛看到了自己,努力提醒自己注重言行。

本·利明说:“一个人的信仰就是他经常地、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在实践着的真理。”肖恩是父亲信仰的重视追随者和实践者。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该穿没过膝的裙子,不能穿低胸的衬衣。而肖恩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检点,有一次塔拉穿了裙子化了妆,被肖恩逼着承认自己是妓女,小塔拉不从,就被肖恩拖进厕所,头被肖恩摁进马桶,手腕被死死抓住。

这件事给塔拉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她不敢牵恋人的手,怕被人误会是不检点的女性,不敢与喜欢的人谈话,因为肖恩的有关妓女的言论还回荡在耳。

后来塔拉从剑桥大学回到家里,要求父母对肖恩的言行进行干预,因为肖恩对妻子家暴,对自己的两个妹妹人身威胁,但父母对此置之不理。肖恩回来了,手里带着刀片,与父母、塔拉对坐在客厅。

谈话中,肖恩有意无意地用刀片威胁塔拉,塔拉不由得想起了十六岁时被肖恩摁进马桶的小女孩,塔拉身冒冷汗,当她再一次走近卫生间,从镜子里审视自己,她看到了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她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父母和肖恩,她决定追求自己的信仰。

从杨百翰大学到剑桥大学,到哈佛去访学,教育给塔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巴克峰的主旋律依旧没变,山上正在一遍遍上演着戏剧——受伤、暴力和来回变换的忠诚。但现在这些对塔拉来说都成了遥远的传闻,他人的馈赠。

作者在最后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