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研学之十九—————以色列家庭第一、儿童至上的理念。

2023-11-30 02:28

2023-11-30 03:47
反思与回顾总结

以色列家庭第一、儿童至上的理念。

      培育下一代创新者,是以色列人的共同追求,为此,占世界人口0.11%的以色列,却培养出了占诺贝尔奖20%以上的精英人才,其背后的成功因素,有着犹太人成功的家庭教育传统。

  以色列人对植物采用滴管技术 在沙漠里种出绿洲       犹太人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

张纯老师的儿子小学六年级时,数学考了88分,回家后随后随口问了一句:儿子,你知道是怎么失分的吗?没想到孩子嚎啕大哭,委屈地说:别的孩子考70几分,爸爸妈妈又亲又抱,鼓励夸赞,我考88分你却问我怎么失分的?”

        这就是中国式思维与以色列思维的不同之处,中国式家庭教育习惯了让孩子pk,与别人“比”不如别人之处,长期下去孩子就会觉得太累,会失去信心,而在犹太人看来,肯定与激励让人更自信,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以色列学校的家长会,往往是老师与家长、学生单独约谈,以情感沟通和鼓励孩子为主旨,而不是打小报告,或家长与老师“合谋”怎样管教孩子。这一点,从我们所参访的学校,从学生阳光自信的笑脸,从层出不穷的提问中,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大屠杀纪念馆

      以儿童为中心,保护儿童,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以色列,儿童保护被列入法律,在学校参访中,严禁拍摄学生的正面影像,即便拍下来也不得在任何公共媒体发布。当我们了解历史真相后,就会理解以色列保护儿童的坚定立场。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施行了针对犹太民族的种族清洗,共计有600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其中儿童死难者100多万。走进以色列名字与记号堂——儿童纪念馆,整个大厅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几只非常微弱的LED灯闪亮着,透过玻璃的折射,像是黑夜中点点繁星,低沉的男中音,不间断地报出一个个死难儿童的姓名和国籍,茫茫黑暗中,这深沉的呼唤声,令人心碎。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以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它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待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抚养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后来,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开始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承认儿童所拥有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正式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真正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儿童的权利。

      然而,今天我们很多时候似乎背离了国际儿童节设立的意义。适逢又一个国际“六·一”儿童节,看着朋友圈满屏的儿童节活动照片,我不禁有些迷惑了:这个节日的主角究竟是谁?各种活动的定位是为了庆祝,还是纪念,亦或是教育,更为妥帖?

      如果不能以“儿童”为中心,不能以每一个孩子(而不只是部分)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出发点,挖空心思谋划的活动,或许至少娱人眼球的表演罢了,不仅起不到多少纪念或教育作用,只会徒增孩子的负担,让学生累,老师累,家长跟着累,要是再遇到不智慧的老师,搞完活动接着布置一篇作文,不难想象,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儿童节过得有多糟糕?儿童节快乐指数有多高,教育意义有多大,恐怕只有孩子心里才最清楚,也只有他们说了才算数。

        朱永新教授在演讲中说,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国家的模样,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我想起了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论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童年是真正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的确如此,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

        以色列的中小学幼儿园以“教育为全人类服务,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为己任,这份责任与担当并不是高谈阔论,也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使命,而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其实也可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成为乡村教育的情怀和追求。

        回头来再思量,原来犹太民族“家庭第一,生活第一”的观念是多么智慧,他们在用自然无痕的方式,将教育融于宗教信仰,融于文化习俗,融于生活常态,功利化色彩并不浓厚,真正践行着“儿童中心”论,尊重,赏识,激励,引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世界培育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创新者!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