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矛盾吗?

2022-12-22 18:48

2022-12-22 22: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境界、结果。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是过程,是实现的方法

【问】: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矛盾吗?
【答】:
不矛盾的。
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过程
更多回答
原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中的仁并不是仁义的仁,而是礼记·经解》中上下相亲谓之仁的仁。刍狗是指祭祀的贡品,在老子的时代是褒义词。通俗一点就是天地没有私心视万物平等,那么圣人也同样视百姓平等。当然这里的平等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平等,而是指天地圣人对待万物百姓不偏不倚。接下来的天之道,是说过多了就会减少,缺乏了才能增加,体现了道家的中心思想,即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即不偏不倚。所以不矛盾。另外建议读道德经别用现在的词语去理解,找本古汉词典吧。
其实这句话,与他,就2字,平衡。天地何其之大,包容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无情,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而损有于而补不足,讲的就是平衡。不会让一方独大。我打个比喻说,天地就如同人体,万物就像细胞及各种物质,他们就是人体的一部分,受人体的控制,那部分不老实了就消灭那部分如肿瘤。没有丝毫留情。而这同时又平衡了自身。去了负担。这就是平衡。
道德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写的,谈不上什么矛盾。就是这两句话也没有什么矛盾。什么叫有余,多少叫有余,都是有问题。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