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天鹅之歌套曲》演唱者:伊恩・波斯特里奇

《舒伯特 天鹅之歌套曲》演唱者:伊恩・波斯特里奇

东溜达西溜达
3957349

舒伯特的《天鹅之歌》作于1828年,他死后的第2年,出版商哈斯林格冠以《天鹅之歌》的名称出版,,以喻作曲家的不朽绝笔.这部套曲不如前两部《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那样在情节上有所叙述、前后连贯.《天鹅之歌》共1 4首歌曲,歌词都采用当时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前7首为雷尔斯塔布(Ludwig Rellstab,1799-1860)所作,后6首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海涅(1797-1856)的诗,最后一首是塞德尔(Johann Gabriel Seidl 1804-1875)的作品.
作品介绍

相传天鹅在垂死前会一改其聒噪的叫声,唱出优美的哀歌......

在现代有许多乐评家或是文章在描写某某大师最后的录音或是作品的时候,以“天鹅之歌”来形容该大师最后的录音作品或是创作作品。事实上,舒伯特自己本身并没有特地去写一套连篇歌曲叫做“天鹅之歌”。这套联篇歌曲的诞生源自于舒伯特过世后,乐谱出版商哈斯林格 (Haslinger)将舒伯特生前剩下的十四首歌曲编列成一套,在贩卖的时候为了增加销售量而取的名字。

这套歌曲的内容不像是舒伯特运用诗人威廉.穆勒(Wilhelm Muller)的联篇诗集谱曲而成的《美丽的磨坊少女》(Der Schoene Muellerin)以及《冬之旅》(Winterreise)是具有连贯性的诗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透过三位诗人,分别是雷尔斯塔伯(Ludwing Rellstab, 1799-1860)、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以及塞德尔(Johann Gabriel Seidl, 1804-1875)三者的作品所拼凑出来的艺术歌曲(Lieder)。其中的歌曲包含了诗人雷尔斯塔伯的七首诗作、海涅的六首作品以及罗塞尔的一首诗。由这三位诗人十四首诗作谱曲后组合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天鹅之歌》。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除了有着丰富、好听的旋律以外,最著名的莫过于钢琴伴奏气氛的营造与模仿功力。在艺术歌曲《魔王》 (Erlkoenig, D.328 by Goethe),十七岁的舒伯特运用钢琴制造出风声和马蹄声,借以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而在这首“化身”当中,舒伯特运用钢琴来模仿鸣钟。伴奏的音型相当简单,三四拍的节拍当中,每个小节几乎只以三拍的简单节奏进行,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分句的单位。随着歌唱旋律的渐强,从极弱音pp到fff的音量,钟声所带来的恐惧感越加震撼。 当歌者唱到”Der Mond zeigt mir meine eigne Gestalt”(月光照映出的竟是我自己的身影)的时候,达到整首曲子最高峰的顶点,那种恐惧与惊慌透过舒伯特的描绘十分传神且可怕,在无人寂静的夜晚聆听更显得骇人。

以这样简单的旋律和伴奏描绘出爱人离开、失恋的痛苦,是当时相当新颖的手法,打破了仅用旋律和伴奏构成的传统形式,特别是重视诗词的意境。将部分诗句以戏剧化的朗诵,未加任何的娇饰,十分简洁。但是却可以让听者在第一刻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搭配歌词的聆听更显得效果十足。

曾经有人听过这首歌曲以后这样说道:

“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够探索到人类的悲痛,会像舒伯特似的达到如此感人的程度。”


摘自网络
用户评论
  • 听友214310248

    讲的特别好,也很逗。只是没有伴奏版,只有合唱版。